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3:28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名著问世 海明威少年得志


海明威的画像挂在他在爱达荷州的故居里
海明威的画像挂在他在爱达荷州的故居里

“美国的人民”这个栏目为您介绍美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这次谈一谈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生。

海明威说过:“作家经常是孤独的,常常像一名世上的局外人。”也有人说,在海明威创造的许多人物中,他自己才是他创造出来的最佳人物。

海明威生于1899年,成长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附近的橡园市,在六名子女中,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喜好绘画和弹钢琴。

每年夏季,海明威一家都前往密西根州北部的度假屋。在那里,他的父亲教他如何钓鱼,打猎,搭帐篷和在火堆上煮食物。

在橡园市家中,海明威为学校报纸写稿。他希望能像当时的著名体育记者林·拉德纳一样的写报导。就靠着这样的努力,海明威培养出他的写作技巧。

*记者生涯锻炼出写作技巧*

1917年,海明威决定不上大学。那时美国刚刚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想要参加陆军。但是由于他的视力不合格,遭到拒绝。于是,他跑到堪萨斯市,在堪萨斯明星报谋到一份工作,负责报导医院、警察局和火车站的新闻。一名记者后来回忆说:“海明威喜欢到事发的现场采访。”

堪萨斯明星报要求他们的记者写稿时,要用短句。报社还要求记者注意新闻事件中一些不寻常的细节。这两样海明威很快就学会了。

他在报社只工作了九个月,就参加了红十字会,前往欧洲战场服务。他在红十字会的工作是驾驶卡车,将伤患带离战场。

红十字会派他到意大利服务。他很快就在一次米兰军火厂爆炸中,看到第一名伤员。后来,他被调往前线。他总是要尽量接近火线,看看自己在危险中如何反应。没过多久,他自己受了重伤。

海明威摄于1953年
海明威摄于1953年

海明威伤势复元不久,战事也结束了。海明威回到美国。从他前往欧洲战场到回美国,前后不到一年。但是这短短的期间里,他彻底地改变了。他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海明威后来离家前往芝加哥,他要向自己和家人证明,他可以靠写作谋生。但是他的钱花光了,只好再度为报馆写稿。这次他工作的报纸是多伦多明星报。这家加拿大的报纸喜欢他有关芝加哥生活的报导,给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

*名家指点获益良多*

海明威后来在芝加哥遇到了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安德森是美国最初描写一般人民生活的作家之一。海明威见到了安德森作品中描叙生活的写实笔法,这正是他一直想要尝试的。

安德森指点了海明威的写作技巧。他建议海明威搬到巴黎去,因为那里生活费用较低。他说,巴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和作家。海明威为了回报安德森的善意,写了一本书,书名为《春潮》。这本书对安德森和他的写作做了一番揶揄。海明威就是没法对任何人说声“谢谢”,因为他一直相信一切都要靠自己,即使他知道别人帮助过他。

海明威决定搬到巴黎去。不过,在搬迁之前,他娶了最近解逅的一名女子,名叫哈德丽·理查森。

当这对新人于1921年到达巴黎时,那里是又冷又阴。他们在市内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段定居。房间狭小,没有自来水。但是,多伦多明星报任用他为驻欧洲记者,因此他们有足够收入维持生活。海明威的这份工作,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写作。

海明威与一名斗牛士
海明威与一名斗牛士

*迁居巴黎写作生涯转折点*

海明威喜欢探索巴黎的一切。他交到新朋友,学习法国的习俗和运动。新朋友中有艺术家和作家。他们都是在1920年代到巴黎的。其中有诗人庞德、作家葛楚德·史坦、约翰·帕索斯和斯格特·菲茨杰拉德。他们很快就看出海明威是一个优秀作家,并且帮助他在美国出版他的作品。海明威起初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但是后来却否认受过他们的帮助。

海明威作为一名记者,走遍欧洲。他写了有关政治的报导,包括和平会议和边界纠纷。他也写了有关球赛、滑雪和钓鱼的新闻。后来又写了西班牙斗牛的实况。多伦多明星报对于他的表现极为满意,希望他作更多的报导,可是他还要忙于自己的写作。

他说:“有时,我开始了一篇报导,却无法继续下去。然后,我站起来望着巴黎房舍的屋顶,自己想想,就对自己说:‘你该做的,就是写出一个最真实的句子。写出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终于,我写了一个真实的句子,然后从那句话开始,继续写下去。当我写得顺手时,那是一份美妙的感觉。”

海明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是《我们的时代》,其中包含一篇名为《双心大河》的故事。这篇故事描写战争对一名年青人的影响。

这是一名年青人千里迢迢,一路垂钓前往密西根的故事。海明威从他的父亲那里学会如何在野外生活。

故事中提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一条清澈安宁,也就是年青人钓鱼的河流。另一条混浊,是一处沼泽,一个令人畏惧的地方。

故事描叙这名年青人希望忘掉过去,忘掉战争。但是他绝口不提自己的感受。读者对这个年青人的了解,不是由于海明威写出了他的想法,而是海明威让读者看到这名年青人是如何了解自己的。

《双心大河》被认为是美国近代最好的小说。它经常被收集在最佳作品选里。

1925年,这本书出版,同时海明威夫妇回到美国,在他们的儿子出生之后,很快又回到巴黎。

海明威与演员罗莲·比歌
海明威与演员罗莲·比歌

*《太阳照样升起》一书奠定成功基础*

那时,海明威正在写作一本长篇小说。他希望籍着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被承认为一名正式作家。同时,也希望靠着这部小说赚些钱。

这本小说就是《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有关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年青人在欧洲的故事。战争摧毁了他们的梦想,也无法给予他们任何可以取代梦想的东西。作家葛楚德·史坦后来把这些年青人称作“失落的一代”。

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告成功,使海明威在年仅25岁之际,就已成名。

不过,很多人因为不喜欢海明威写出的故事,还无法认知他文艺上的造诣。海明威写出的文句简短,那是他担任堪萨斯明星报记者时被要求做到的。他写出他的所见和感受。他很少使用形容的词句。他的告白清晰易解。他从早期的作家那里,包括林·拉德纳和舍伍德·安德森,学习写作技巧。但是,海明威的写作也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他长于以文字描绘出他的见闻和感受。

小说出版的成功,使海明威在巴黎更为出名。很多人要去看他。其中有一名美国女士波林·普费弗成为他的朋友,后来两人坠入情网。

海明威和普费弗最先秘密相会。有一次,他们一同出门作短途旅游。几年之后,海明威写到那次出游回家后的感受:“当我再见到哈德丽时,我恨不得在爱上别人之前就死去。她微笑着,阳光照在她可爱的脸上。”

但是,他们的婚姻还是结束了。海明威和哈德丽劳燕分飞,儿子由哈德丽抚养。海明威同意付给哈德丽一笔由几部作品赚来的收入。

后来的几年,他回忆和哈德丽的一段婚姻生活,认为那是他毕生最快乐的时光。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