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京奥运已经落幕,但是随之而起的中国热却还没有退烧。美国纪录片导演苏珊·威廉姆斯几个月前刚刚完成了最新的作品:《不安分的中国年轻人》,以年轻人为记录的对象,探讨中国的未来。
从1980年代开始,苏珊·威廉姆斯一直为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大型纪录片。作品之一、传记片《埃丽诺·罗斯福》长达两个半小时,介绍罗斯福总统夫人埃丽诺的人生旅程, 这部片子在2000年1月播出时曾经创下PBS历史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纪录。
让苏珊·威廉姆斯更为出名的,还是一系列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早在美国的中国热形成以前,威廉姆斯就开始对中国发烧,其中有历史原因。他说:"我外公是英国人,他从一战以后、大概1920年起就开始在中国工作,一直到共产党建政以后的1950年。"
威廉姆斯的外公为英国烟草公司工作,她的母亲生长在上海。"所以中国并不是陌生的地方,我一直都很关注。"
从1987年开始,她拍摄了关于中国的三集大型系列片,包括1989年的《一个世纪的革命》,1994年的《毛泽东时代》,以及1997年的《生在红旗下》。除美国以外,还有其他24个国家放映过这三部长达六个小时的系列片。它们经成为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作品。
进入21世纪以后,威廉姆斯拍摄了《赤字中的中国》,探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普通民众付出的不同代价。"这部片子做起来特别困难。片子最后完成以后,我曾经发誓,不再去中国拍片。可是过了不久我就开始想念中国,我开始想到中国的年轻人,中国的未来。过去1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
结果,从2004年到2007年,威廉姆斯花费四年心血制作纪录片《不安分的中国年轻人》,长度为104分钟。"我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10年、20年以后,什么样的人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主导这个国家?我很好奇,特别想了解那些年轻人。"
在影片中,威廉姆斯选择了9个年轻人,记录他们四年中生活的变化。其中包括4位工商管理硕士MBA,两位民工,还有饶舌歌手、医生和致力于环保工作的律师。
很多观众都对这部作品给与肯定。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会长白莉娟在创作过程中提出过不少建议,她认为这部片子反映了中国面对的挑战。"纪录片中特别强调了中国环境恶化的问题,很多画面非常有力量,有感染力,特别是那条完全变红的河流,污染和堵塞都很严重。"
白丽娟特别喜欢看到受污染影响的民众勇敢抗争的场景。"美国观众看到这种画面很有意义,今天的中国并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巨大的专制政权。人们可以有意见,可以表达。他们不仅可以互相表达,还可以在镜头前向外国人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