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4:19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美国移民奋斗精神不变(04年7月12日) - 2004-07-12


美国政府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如今的大多数外来移民都来自亚洲和墨西哥,而一百年前,移民主要来自欧洲。 纽约市下城东区的特尼门特博物馆的展品显示, 尽管族群和文化不同,然而,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却没有多大改变。

孙艳玲(音译)是她家在美国出生的第一代,她的外祖母30年前由香港来到美国。外祖母所走过的历程一直在精神上鼓舞着孙艳铃。

孙艳玲女士说:“姥姥来到这里时已经53岁了。开始时她在中国城东百老汇街的一家血汗工厂干活。姥姥一年挣500美元,靠这样的薪水过活真是让人难以想象。但是我的姥姥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勇气,生存了下来。”

到了1980年代末,孙艳玲女士的外祖母一年挣一千七百美元。她靠公共福利维生。尽管工资微薄,孙艳玲的外祖母还是能够省下数千美元,赞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孙艳铃女士的母亲移民美国。

孙艳玲目前在一家代表被关押的移民的非盈利机构内当律师。她说,今天给她以鼓舞力量的,正是外祖母的这种移民经历。

*移民当初充满失落感*

圭亚那出生的沙欣・阿泽姆提起自己前来美国的旅途,不由想起了当初的那种失落感。他说:“它代表着孩子们从一个地方被带走,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时所经历的某种失落。他们没有办法,只能跟着走。这种失落代表了儿童被带走时的各种紧张压力、各种痛苦、各种失落感,以及各种恐惧心理。这些孩子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朋友,离开了和他们一起长大的人,离开了抚养他们长大的人,离开了他们周围的一切,被急匆匆地带到一处陌生的地方。”

阿泽姆先生和孙艳玲女士同人们分享着自己的经历,他们的故事是移民展览的一部份。展览向人们诉说了一个又一个的个人小插曲,他们移居纽约的历程,往往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连接过去和现在*

艺术家查尼卡・苏维特维拉解释说,她的展览展示当代移民和昔日移民的类似之处。她说:“这是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今天的移民所面临的问题和过去的移民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仍然在苦苦奋斗,但是他们坚韧不拔的耐力也同样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对观众进行启蒙只是这位艺术家的目标之一。苏维特维拉女士1960年代从泰国移民来到美国,那时她还是个孩子。她说,她希望刺激观众去思考:做美国人意味着什么?苏维特维拉说,人们普遍觉得,美国是欢迎和容纳移民的国度,而许多移民到达美国后却面临着另一番现实,她希望她的艺术能够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反差。她说:“我的身份常常被人问起。比如说,那些不是亚洲裔的人,他们见到我,总会我觉得我的亚洲裔美国人的身份是外来者。所以经常有人问我:你从哪里来?你在美国待了多久?你的英语怎么说得这么好?我想让别人也体会一下这种经历,不管他们属于哪一个民族或种族。”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维特维拉女士邀请观众把目光投向一面大镜子。镜子的周围用30种不同语言写着“欢迎”字样,但是,当观众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像时,就会发现有几个字在盯着他,那就是:“外国人”,这让观众形像地体会到这类标签在美国社会里的份量和羞辱感。

*不忘移民身份*

丹尼尔・科里的家人已经在美国定居了好几代了。他说,这面镜子对他是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提醒。科里说:“这自然是提醒你说,你是个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当我看这面镜子的时候,我看到我自己就站在那里,而且实际上我还看到我的爷爷的爷爷就站在那里。”

移民美国的经历,既充满了个人甘苦,也夹杂着国家政治。展览中,每个移民的经历,都通过一个行李箱来描述,---行李箱无论在哪里都是旅行的象征。那些个人物品,比如照片、护照和文件等等,诉说着主人的憧憬、梦幻以及他们的文化习俗,所以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向人们显示出,虽然今天的移民来源地不同了,但是他们走过的历程却没有多少改变。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普京宣誓开启新任期,将与北京打配合?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3:57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5/10【时事大家谈】习近平欧洲三国行,最后成绩单如何?华盛顿制裁措施升级,为何华为能够一再突围? 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台湾时评人,亚洲政治风险分析师方恩格(Ross Feingold)主持人:陈小平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