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5:39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中国经济焦点回顾(2)(04年12月14日) - 2004-12-14


中国经济2004年在调控中保持强劲增长受到世界的瞩目和众多经济学家的赞赏,但是亮丽的成绩之下也存在重大的隐忧。

*2004年经济增长高于9%*

2004年,中外经济学家围绕着中国的经济调控政策争吵了一整年。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过热?降温措施是否必要?调控政策有何得失?都是专家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如果说评价一个人的一生需要“盖棺论定”的话,那么在年终到来之际应该并可以对调控政策做出全面的评价。

2004年年初,中国政府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把经济增长从9%以上减缓到7.5%到8%左右。但现在各方的共识是,2004年经济增长幅度将高于9%。这是不是说,中国宏观调控没有取得成效,目标落空了呢?

*罗森:宏观调控有成效*

对这个问题,专家的看法比较复杂。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丹尼尔・罗森在接受本台采访的时候表示,宏观调控是有成效的。如果没有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高达12%到13%。

罗森说:“中国经济过热现像在2004年主要出现在非常有限的几个行业和领域。水泥、铝、钢铁等行业的投资过热,房地产行业也有过热,现在可能已经出现了价格泡沫。但就整体经济来讲很难说是过热了。年底出来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的通胀数字非常温和,大多数人都感到很好。”

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森表示,如果要现在回答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问题,他的答案是,中国经济看来正在朝着软着陆的方向移动。

*徐滇庆:巨大代价由银行承担*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教授徐滇庆在接受本台采访的时候表示,对北京宏观调控的效果应当进行具体分析。

徐滇庆说:“2004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数据是相当好的,而且宏观调控政府那么一管,钢铁企业关闭了好几家,新投也都不投了,电解铝也下去了,钢材价格也回落了。这些看起来是不错的,使2004年看起来又保持了高速增长,又没出现大的纰漏,非常完美。”

但是徐滇庆指出,2003年,各地政府大上开发区、修建歌剧院、广场、政府办公大楼、高速公路,全国新建地铁54条,新增投资高达3万亿美元。这一大批政府投资项目在宏观调控中受到挤压,其巨大代价都要由银行系统承担。

*徐滇庆:银行系统有隐忧*

促成投资过热的因素之一是四大国有银行希望通过增加贷款来降低自身的不良贷款比例,但新增贷款项目在宏观调控中被迫下马造成了更多的不良贷款,使银行系统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徐滇庆教授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隐忧。他强调,如果中国经济出现危机的话,那一定在银行系统,一定是金融危机。

*胡祖六:政府应关注总量*

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所取得的直接成效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一致赞同,但宏观调控中使用行政手段的做法却受到绝大多数专家的一致批评。高盛集团亚洲地区总经济师胡祖六在接受本台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政府调控的职能在于宏观的经济总量而不是行业之间的均衡。

他说:“完全靠政府的意志,勒令某一个投资项目下马或是停工,这肯定有负作用。这等于妨碍了市场机制的运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这是以后需要避免的,避免政府直接干预本来应该是企业的微观的决策,微观的投资行为。政府应该关注的是总量,像货币供应、信贷供应、利率水平等。”

*茅于轼: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从社会发展方面指出,2004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并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

茅于轼对本台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好事情,没有理由说要降低一点。为什么要降低呢?就是因为好事情后面有问题。我们要通过降低的方法得到其它一些目的。比如说,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等一些欠帐的方面,要多花点钱。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从这方面看,我们今年没有很有力的措施出台。”

茅于轼表示,希望政府今后不要只重视物质性的建设,要更多地注意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VOA卫视(直播)

请稍等

没有现场直播

0:00 0:00 直播
欢迎在YouTube直播聊天室参与节目讨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习近平拉拢“铁杆兄弟” 欧洲反美联盟成形?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5:13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5/8【时事大家谈】习近平呼吁巴黎奥运期间全球停战,否认产能过剩?习近平出访匈牙利和塞尔维亚,扩展欧洲的立足点?嘉宾:横河,时政评论者;潘东凯,香港时政评论作家、金融专家 主持人:叶凡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