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国际能源机构执行主任罗伯特・普里德尔到北京与中国官员举行会谈之后对新闻媒体说,中国正计划斥资十五亿美元,建立一个紧急石油储备系统,以免战争和其它紧急情况会破坏中国的石油供应。计划兴建的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将储存五千万桶原油,相当于目前二十五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人们对中国着手兴建战略石油储备的行动并不感到惊讶。约翰・伍德是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石油储备和生产信息部主任。他说:“在一个对石油依赖性比较强的经济体中,如果石油供应遭到严重干扰,整个经济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你应该做一些准备,以应付意外事件发生。”
*对进口依赖渐增*
自从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逐年增加,去年的石油进口超过六千万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中国总石油进口的比率也有增加的趋势,从1993年的42%增加到2000年的54% 。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全球石油研究所的罗恩・罗宾逊教授说,对进口石油依赖越多, 受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就越大。另一方面,对中东石油依赖性越大,石油供应的风险也越大。这是中国为什么决心要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原因。
罗宾逊说:“我认为建立石油储备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济。如果你有一个中央控制的大规模石油储备,你对价格变化的应付能力会更强一些。另外,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如果石油供应出现问题,你可以拿石油储备来帮助解决供应问题。�? 1973年发生的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给了西方工业国家沉重的教训,迫使这些国家着手建立他们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进一步加快了西方国家石油储备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这些国家得以承受九十年代初中东战争对石油供应产生的压力。
*目前储备只够5-7天*
不过,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没有促使北京在1993年中国成为净进口国之后立即着手兴建战略石油储备。今天,中国的石油储备主要是石油企业的生产和周转性储备,而且只够五到七天使用。相比之下,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都可供大约九十天的使用。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张绍飞教授曾经撰文指出,虽然中国在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的几年中,没有遇到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问题,但因为不能拿石油储备来缓解常常发生的国际油价的急速上升,结果进口石油耗用了国家过多的外汇。同时,国内炼油厂也因为国际原油价格常常高出国内石化产品的价格而蒙受亏损。
*结构改造拖后计划*
为美国能源部提供咨询服务的齐意公司国际能源分析师克雷格・普里蒂说, 中国迟迟没有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能源工业这些年进行了巨大的结构改造,影响了建立石油储备的计划。
普里蒂说:“石油储备没有能建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一直在进行石油工业的重组,试图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他们的焦点没有放在建立石油储备上,那是一个很昂贵的工程,需要有人资助才能做下去。”
中国的石油管理部门也在不断重组。中国在1988年撤销石油部成立能源部,1993年又撤销能源部,现在主管石油能源的管理部门有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土资源部等十多个部委。专家们说,中国缺乏一个研究和制定能源政策的专门机构也是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石油工业在重组后产生了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拥有的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这三家公司都已经在美国纽约证券市场上市。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全球石油研究所的罗宾逊教授说,现在资金雄厚的中石油或中石化公司估计要担当起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任了。罗宾逊教授说:“据我所知,建立中国国家战略储备的任务最可能由中石油或者中石化来完成了,因为只有他们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和专业能力。”
*可能的阻力*
不过,行业观察人士说, 建设国家战略储备需要花费几十亿美元,而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 拿出这么多资金来为国家建造战略储备可能会遭到国内外一些股东的反对。中国的《财经》杂志今年三月报导说,中石化表示对政府和企业共同建立石油储备表示一定程度的忧虑。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中石化是上市公司,并不完全归国家所有,如果战略储备的责任由企业来承担,势必要占用企业很多资金,进而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股东的收益。”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正式宣布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具体方式,人们期待已久的有关法律也有待出台。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采取其它各种方式来确保石油供应的安全,其中包括购买海外油田的股份或者开采权、铺设跨边界的石油管道以及继续购买石油期货。
国际能源分析人士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国际不断接轨,只要石油作为世界主导能源的地位不变,只要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居高不下,中国就会继续面临能源安全问题带来的各种政治和经济风险。当然,这些风险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众多国家都摆脱不了石油这个“黑色金子” 所带来的诱惑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