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5:13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中国出口引进创历史新高 - 2003-01-01


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一年当中,中国在对外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又创历史新高。许多分析人士说,中国正在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引擎,但是还不足以超过美国和欧盟而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

*接二连三取代他国*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经济在亚洲和全球经济中的突出地位继续得到稳固和强化。2002年初,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夥伴。在这一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向日本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又取代日本,成为向美国出口最多的亚洲国家。中国不仅潮水般向外出口货物,也从境外进口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全球的重要出口市场。在2002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进口国和第一大手机电话市场,汽车年销售量首次创一百万辆记录,其中许多是进口或者外国品牌的汽车。

中国还是韩国、台湾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甚至有投资分析人士断言,中国不久将取代美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在吸引投资方面,中国借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东风,在2002年吸引了近五百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吸引的投资额正在逼近美国,有望不久后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经济主导世界*

一些分析人士说,中�不仅在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引擎,甚至认为中国将挑战美国,试图成为全球经济的牵动力。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东亚部首席经济师特内夫说,�?002年中国经济的成就至少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主导世界的潜力。特内夫说:“中国经济的突出地位在不断提升,这本身并不是新闻。但是有两件事情在我看来的确是新闻。首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人们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显示中国人与全球经济接轨的雄心、信心和决心。第二点也许更重要 - 中国的经济表现跟低糜的全球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它不但经受了亚洲经济危机的考验,而且能在全球经济放慢的时候仍然增长百分之八。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显示中国经济似乎不可阻挡。”

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增长,使中国进一步成了所谓的[世界工厂]。全球2002年新出厂的照相机,有一半以上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百分之三十的空调和电视机、四分之一的洗衣机和电冰箱,也出自廉价而辛劳的中国工人之手。中国制造的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都名列前茅。目前,中国是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工业品生产国。

*沃尔玛深圳直购*

由于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迫使世界许多企业改变传统经营战略,以适应新的竞争方式。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全球制造业格局和企业的供应链正在发生变迁。比如,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国的[沃尔玛公司]过去大多通过其它美国公司进口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是今年二月,沃尔玛公司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采购部门,直接从中国市场进货。世界银行的经济师特内夫说,跨国公司供应链发生的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加速了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的增长。特内夫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正在许多不同的行业发展和深化产业的供应链。 当跨国公司把生产搬迁到中国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供应商和客户也一起带到中国去。结果,中国又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中国吸走了其它国家的就业机会,也吸走了资本,但是,中国人做为消费者,能为全球经济掏出多少钱呢?美国总商会主管亚洲事务的副会长布里连特说,中国必须是一个象美国这样的消费大国,才能称得上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布里连特说:“首先是人均消费。一个国家的人正在消费什么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包括国内产品,而且显然还要包括进口产品。另外,他们是否在消费高档产品?他们的开销有多少?”

*中国赶超还需时间*

尽管中国最近的经济表现令人惊叹,许多经济学家和工商业者仍然坚持认为,中国很难在近期内挑战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动力。目前,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美元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的消费水平,而日本、香港、台湾的人均年收入以美元计算也分别达到三万五、两万五和一万五。即使中国人的年均收入能保持百分之十的高速增长率,中国要赶上菲律宾四千美元的年人均收入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目前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九分之一,即使它以年增长率百分之八的速度继续高速增长,也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不过,对于盯着中国消费市场而垂涎三尺的外国商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中国能否在短期内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也不是全中国各个角落是否都能脱贫致富,而是蓬勃发展的某些城市和地区能否迅速产生一大批年平均收入在四千美元到一万五美元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分析人士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可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全球海底电缆频遭破坏 谁在搞鬼?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4:54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