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6:40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日本科技在中国看民间反日情绪 - 2003-08-29


长期存在的中国民间反日情绪最近似乎在一系列问题上又出现高潮。中国拟议中建造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被认为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最大的投资项目,据说总投资将高达250亿美元。有迹象显示,民间正在出现越来越大的反对使用日本技术的呼声。

历史上的恩恩怨怨,现实中的厉害冲突使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波三折,动荡不定。最近一段时期,两国关系更是陷入低潮,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中国即将开工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民间和政府之间的较量。为说服中国在这个继三峡工程之后最大的投资项目上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日本政界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中国。据日本媒体报导,日本政府也放出口风,表示将提高对中国援助贷款的规模,并将新建一个纪念馆来取代靖国神社,以缓解中国对日本政要连年参拜靖国神社的不满情绪,从而摆出一付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上势在必得的姿态。

*“不要日本新干线”浪潮四起*

消息传出,中国民间舆论一片哗然,一个民间网站在互联网上发起抵制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运动,在一个星期之内征得海内外近9万人签名。进入8月以来,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身穿印有“不要日本新干线”T恤衫的志愿者。民间强烈的反对声浪显然对官方产生了影响,中国政府先是以“目前正出于微妙时期,政治家的活动可能适得其反”为由劝说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推迟访华,后来低调接待了被迫以“促进两国旅游方面合作”为名访问中国的扇千景一行。结果可想而知,用日本媒体的话来说,日本代表团“无功而返”。

*国恨家仇义愤难消*

黑龙江省8月初发生的一起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外泄,导致1人死亡,42人受伤的事件更使中日关系雪上加霜,致使民间反日、仇日情绪高昂。苏州市一家私人开设的旅游商店在门前摆出“本店日本人不得进入”的招牌。经过有关部门的劝说,店主收回招牌,但是他表示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惨遭日本军队的屠杀和侮辱,他这样做是为了提醒后人不忘国恨家仇。

说起中日关系的恩怨,中国人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过去那段“国恨家仇”的历史。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系鲍家麟教授说:“历史的事实不能忘记,研究这段历史是很重要的当务之急。日本人企图篡改历史和教科书是绝对错误的,中港台理应提出抗议。以色列有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博物馆,中国也有了南京大屠杀的展览馆,历史的事实应该保留。”

*侵华血腥历史铭记*

鲍教授说,甲午战争之后50年的历史是中日两国“一衣带血”的历史,是日本欺压、侵略中国,屠杀、侮辱中国人民的历史。当前两岸关系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多边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也都和日本侵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日本人在历史上给中国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不是轻易可以忘却的,因此这段历史情结是目前中国民间反日情绪的根源。

南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教授彭大进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反日情绪问题。

彭大进说:“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情绪也和日本当前发生的事情有关系,比如目前日本右派势力抬头,东京知事等日本官员经常发表刺激性言论,日本在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上与中国作对,特别是小泉政府和美国走得很近等等”。彭教授指出,历史和现实是分不开的,中国民间的历史情结其实反映了中日两国目前双边关系中出现的困难。彭大进教授说,80年代中日关系好的时候,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并不突出。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强大,中国开始对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形成威胁,日本民间和政府对中国的戒心越来越大,导致两国的摩擦不断增加。每到中日关系出现困难时,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一方中国就特别容易记起历史的旧帐。

*现实难抵民意民情*

两位学者对民间的反日情绪表示理解,但是他们都对这种情绪的非理性发展感到忧虑。

彭大进教授说:“尽管这种民间情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任凭其发展,就会对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造成损害,根源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会对现实带来某些不合理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关系在各国都不能由国会或民意来主导,因为民意往往会对现实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法德两国人民历史上结下的宿怨在二战结束后成功化解了,中日两国民间的历史情结何时才能了断呢?学者们对此不甚乐观。彭教授认为,中日在钓鱼岛、东亚经济和政治的主导地位问题上的明争暗斗,以及美国和台湾因素在两国双边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都会促使两国间不断出现摩擦,而中日关系得不到根本的改善,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就不会平息。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防止“规模性返贫”成政府红线,形势有多严重?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8:1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3/29【时事大家谈】嘉宾: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邱万钧;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梅森计划学者、台湾前立法委员许毓仁;嘉宾: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邱万钧;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梅森计划学者、台湾前立法委员许毓仁;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