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的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十周年。许多评论人士认为,王小波的幽默风格和自由主义精神对中国的文学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家王小波10年前因心脏病去世。这位生前已颇有影响的作家去世后吸引更多的注意。王小波曾先后当过知青、工人和大学生,后来游学美国,返国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他于1995年以作品《黄金时代》成名,后来又推出《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等作品。在创作后期以幽默和体现强烈自由精神的杂文受到注意。
*描写知青生活影响深远*
自由评论家、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刘晓波是王小波的生前好友。他认为,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刘晓波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中有两位作家是以幽默立足的。他们两位都姓王,一位是王朔,另一位就是王小波。王朔的作品带有很强的不正统和颠覆性,而王小波的作品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更冷,他的描写,包括在性描写中,往往传达出一种虚无性的东西。”
曾经和王小波一样有过知青经历的刘晓波认为,王小波最优秀的作品是反映知青生活的《黄金时代》。这部作品描写了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性启蒙的经历。作品刻画了在极端贫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人性的挣扎和扭曲,反映了文革时代的年轻人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那个时代进行反叛。
*自由主义精神贯穿作品*
刘晓波认为,王小波的最高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杂文。这些杂文的特点是强烈的自由主义精神和高超的文学技巧的结合。南方都市报就在纪念王小波逝世10周年之际发表了《纪念王小波,争做自由人》为题的文章。
刘晓波说:“无论是在他杂文的玩笑和反讽中,还是在他的浪漫激情和特立独行中,字里行间都贯穿着我觉得中国人最缺乏的东西,那就是一个人对自由的追求,特别是立足于个体的对自由价值和自由写作的追求。 他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独立,有自己的独立性。”
刘晓波认为,王小波在美国留学并游历各地的经历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对自由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自由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的立足于个人的精神,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这种自由主义精神加上对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形成了王小波的独特魅力。
*去世十年影响力不减反增*
王小波在1997年的创作旺盛期突然去世。随后其作品轰动中国文坛,影响力不减反增。刘晓波认为,除了王小波过人的才华之外,这和中国的政治环境也有关系。
刘晓波说:“从1997、 98开始, 经过六四之后将近10年的压抑,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浮出台面了。先是李慎之先生出来提倡自由主义,然后又有一批思想家也跟着出来。经过长期的反自由化的打压,自由主义重新作为一种公共词汇进入了中国的观念市场。从这之后自由主义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小波的作品在去世后越来越受到关注和中国当时的这种变化是有关的。”
*自由主义对社会潜移默化*
刘晓波表示,王小波去世后这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和王小波这样的自由知识分子推动自由主义观念是分不开的。
刘晓波说:“这10年在价值观念上对中国来说最大意义在哪儿?那就是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的观念在这10年中的普及是非常快的。你回头再看,跟90年代初和80年代相比,中国人、特别是草根阶层和普通百姓对于市场经济和私有化这样一种自由经济观念的认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清晰。我觉得这10年的变化与王小波这样传播自由主义观念,用文学和杂文传播自由主义观念以及和李慎之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么多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刘晓波表示,自由主义思潮使人权和维权观念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入人心,如今每次政府的打压和不公平政策都会遇到民间比较顽强的反抗,从冰点周刊事件,到反拆迁和征地运动,甚至去年的深圳妓女游行,再到最近的章怡和事件和现在的重庆钉子户问题,都反映了中国人的观念在过去10年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