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布·帕特尔一直以来都对不同的宗教信仰有兴趣。他1975年出生在一个穆斯林家庭,婴儿时期随父母从印度的孟买移民到美国的芝加哥。帕特尔在成长过程中结交了很多不同宗教背景的朋友。他说:“我经常问自己:作为一个穆斯林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的朋友信仰印度教、犹太教、尼日利亚福音教、摩门教、路德教、天主教,那又意味着什么呢?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不断地想这些问题。”
帕特尔作为罗德奖学者,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宗教社会学博士期间,受其它服务性组织比如美国和平队的启发,萌发了创建一个“跨宗教青年核心组织”的念头。“我们在美国以外开始了我们最早的项目,包括在南非、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在那些伟大的国家开展活动,让我学习到了做这些工作的方法和原理。”
2002年,帕特尔回到芝加哥。他申请到福特基金会的一笔基金,为“跨宗教青年核心”建立了一个永久性基地。他说:“跨宗教青年核心的基本宗旨就是让信仰不同宗教的年轻人在一起做志愿活动,比如清洁河流、辅导孩子、建造房屋等等。年轻人可以在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受自己宗教的启发而愿意去为其他人服务的。我们组织名称的最后一个字是CORE,是中心、核心的意思;而不是象和平队的最后一个字拼写成CORPS-团队,因为我们在芝加哥,我们就是把自己看作是发展中的全球运动的中心。”
“宗教青年核心”原先在芝加哥只是做一些救助难民和无家可归者的工作。2006年,他们开始走向世界,和约旦的跨宗教青年领袖进行了交流活动。2006年对帕特尔本人来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他参加了“克林顿全球倡议”组织的“缓和宗教和种族冲突”的年度会议,并且参与编辑了一本名叫《发展跨宗教年轻人运动:从对话到行动》的书。“人们开始意识到跨宗教合作的问题,这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帕特尔认为,宗教问题、或者他所谓的“宗教界线”将是21世纪最不安定的因素。“但是宗教的界线不会把基督教和穆斯林分开,也不会把犹太教和佛教分开。宗教的界线会把宗教极端主义者和宗教多元论者区别开来。”
帕特尔把宗教极端主义者定义为那些谴责除自己的信仰以外所有其它宗教的人。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宗教极端主义者,比如使用自杀炸弹的人,他们要杀死所有不和他们信仰同一宗教的人。而与此相反的,就是宗教多元论者。他说:“宗教多元论者说,我笃信我的宗教传统,但是我理解,你的信仰对你来说是正确的。我愿意营造一个理解与合作的环境;我愿意去试试你和我、基督徒和穆斯林、犹太教徒和佛教徒,巴哈教徒和印度教徒,看看如何共同合作,去做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
对帕特尔和他的组织来说,在当今世界各地因为宗教原因纷争四起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推动宗教多元化。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