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0:43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广东大胆敢言媒体遭停刊 - 2003-03-17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有些媒体被认为比较大胆开放,这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新领导层要实行新闻改革的迹象。但是最近有些受欢迎的严肃报刊受到压制。

在广东出版的周报《二十一世纪环球报导》3月3号这一期刊登了曾经当过毛泽东秘书和中国党政高级官员的退休老人李锐的谈话,他谈到中国的政治改革,也谈到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错误。美国之音在3月2号报导了这次谈话,这篇报导在因特网上广泛流传,读者众多。最近《二十一世纪环球报导》奉命停刊整顿,有几个海外媒体说,主要原因就是李锐的谈话。南华早报还引用这个周报的编辑和记者的话说,暂停出版主要是因为对李锐的采访。不过路透社也引用一个报纸编辑的话说,停刊是因为这个周报发表的文章对正在退休的领导人和新一代领导人进行了对比。

《二十一世纪环球报导》的网站已经不能访问了。记者给这个报社打电话,接电话的人不肯谈这件事,还说编辑们在开会,也不能谈。

*中宣部为领导把关*

美国之音也谈到过中国《新闻周刊》突出报导朱�F基的那一期杂志被收回的事。据了解,杂志回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由出版社负担,而不是由下达回收命令的机构负担。后来,路透社援引一些编辑的话说,这个杂志解雇了两名编辑。香港的明报说,文章惹怒了朱�F基。

据明报报导,《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也受到中宣部批评。《南方都市报》在报导「两会」时指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要求国际机构参与调查广东的非典型肺炎,这引起当局不满。《南方周末》推出24版的特刊,为朱�F基大唱赞歌,遭到当局批评。这些挨批的或者遭到惩罚的报刊有个共同特点是比较大胆敢言。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喻国明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象广州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包括北京的中国《新闻周刊》,应该说,在时事解读方面,在比较大胆和深刻揭露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方面, 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中国《新闻周刊》号称“中国权威时政杂志”,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中新社是面向海外华人的官方通讯社,所以报导空间比新华社大一些,不过不象《南方周末》那样大。香港时事评论员柳三禅告诉美国之音,

“《新闻周刊》在天子脚下,它可能受到的监管程度更严一点,监管起来也比较方便。而《南方周末》属于广州的南方报业集团,《南方周末》一直以打擦边球著称,以此取得读者群。它经常报导一些中央觉得可能稍微越了界、但又不能说出来哪方面越了界的东西。”

《南方都市报》、《二十一世纪环球报导》和《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也属于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的南方报业集团,是大报办的小报,负有养活大报的责任,所以比较面向市场和读者。这些“小报”的发行范围和销量并不小。香港的两大连锁便利店出售的唯一的中国内地报纸,就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记者在北京采访16大时常去的报摊上经常没有人民日报,但是有《二十一世纪环球报导》。其中一篇文章称赞说,16大报告中很少提到马克思主义。

*一次次的希望变失望*

研究中国媒体的专家喻国明说,“广东这个地方,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媒介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就更强烈一些,做了很多非常有益的尝试,做得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也有麻烦。《南方周末》过去多次挨批,换人,但是报纸没有关门。一位上海人说,最近《南方周末》为朱�F基立传的那一期被抢购一空,全国读者都在寻找《南方周末》。

人们谈论过群众的逆反心理和官方的压制带来的广告效应。南华早报援引中国新闻学教授李希光的话说,《二十一世纪环球报导》的停刊整顿,对它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政治和商业上的推广,等它复出的时候,会变得更有力量。

中国有些媒体前一段的大胆开放被人们看作是新闻改革以至政治改革的信号。但是自由派学者刘晓波说,“在中国,信号带来的希望,常常仅止于信号,以及随之而来的一次次失望。”刘晓波认为,这些媒体对言论自由的执著,理应得到强有力的民间支持。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俄伊北京会晤 中国能解伊核难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3:07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