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方到处都种棉花,但是棉花生意在传统上一直以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为中心。纳尔逊-阿亚拉生于英国伦敦,长在巴拉圭,现在居住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他是嘉吉棉花公司的一名棉花经销商。嘉吉是美国最老的棉花公司之一。阿亚拉说:“在巴拉圭棉商的眼里,孟菲斯一直是棉花世界的中心。所有信息都先到孟菲斯汇集,然后再发散到各地。从职业角度来讲,这里是我最理想的工作地点。”
孟菲斯同时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棉花业者到这里访问。杰里-马歇尔是嘉吉棉花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说:“不管人们从哪里来,乌兹别克斯坦也好、巴西也好、中国也好,只要你来美国谈棉花生意,这里就是你最喜欢的目的地。棉花生意的各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不论是棉花交易,还是加工棉花的各种机器,或者是培育棉花种子,还有各种行业协会,象全国棉花理事会和美国棉花运输者协会等等--在这里都能找到。”
轧棉机的声音就如同蓝调音乐一样,是构成孟菲斯历史的一部份。马歇尔说,孟菲斯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上,这个有利的位置使孟菲斯成为早期的棉花交易中心。马歇尔说:“棉花以前几乎全部都是靠船运输的。那时候,远洋货轮可以驶到新奥尔良或者莫比尔那么远,人们把棉花装上驳船,顺流而下。弗兰特街就在河边上。棉花交易一度充满了整条街道。在我们这里的老照片上你可以看到用成捆的棉花搭成的拱门,那是拿到这里来成交或者出手的棉花。”
*棉花行业地位已不显著*
到了今天,尽管孟菲斯仍然是国际棉花产业的重要一员,但是这个行业在孟菲斯的地位已经不象以往那样显著了。这个变化在孟菲斯棉花交易所体现的最为清楚。交易所是1873年创建的,在孟菲斯市中心的一座高楼里。巴顿棉花公司的查里-钱伯斯说:“以前所有的棉花买卖都在交易所里进行。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张贴。他们以前就把棉花期货的报价贴在上边那里。有时候,屋子里会有100个人在这里察看市场行情。他们会一天来这里两三次。”
查里-钱伯斯坐在一间大屋子里。这间屋子长期以来一直是棉花交易所的总部。墙上的一块黑板上仍然纪录着棉花价格和其他一些信息。屋子里依然摆满了椅子。但是,这些椅子多数时间都是空着的,而交易所也把这座楼的大部份卖给了其他生意人。钱伯斯从1946年开始作棉花生意。在近几十年里,他目睹了很多棉花公司搬到郊区,或者破产。他说:“棉花公司不断搬走,差不多全都已经离开了弗兰特街。现在大概还剩下三个主要的经销商在这里。它们发展到可以做比以前大得多的棉花生意。其它人全都破产倒闭了。”
马歇尔补充说,其它诸如联邦快递等以孟菲斯为总部的公司拓宽了这个城市的经济基础,使得孟菲斯不再象以前那样依赖棉花了。他说,尽管如此,棉花交易仍然创造了巨额收入:“棉花行业不再雇用那么多人了。但是在这个领域里流通的资金却比任何时候都多。不过这些钱大多数是 用于棉花交易的流动资金,而不是源于本地的资金。”
*中国产品给美国纺织业带来压力*
来自国际间的挑战也是引起孟菲斯棉花业者关注的一个因素。加里-亚当斯是全国棉花理事会的经济和政策分析家。理事会的目标,是促进棉花业者在政治和金融方面的利益。亚当斯说,进口产品的激增,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给美国纺织业带来压力。他说:“在90年代末,我们国内棉纺业每年大约消耗1100万捆棉花,而现在,只需要700万捆。在过去两年里,纺织和服装业大约失去了30万份工作。”
加里-亚当斯说:“我们继续在华盛顿活动,寻找途径来落实我们已经签署的一些贸易协定,因为这些协定可以用来保护国内工业。同时,我们也着眼未来,谋求能够使国内产业变得更为稳定的战略。这其中可能包括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扩展到西半球其它国家,或者是研究一下潜在的中美洲贸易协定的可行性。”
*孟菲斯树立新形像*
亚当斯说,美国的棉花种植者也在为联合和加强他们的行业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孟菲斯在致力于巩固其棉花产业未来的同时,这个城市也在弘扬过去这方面有所举措。嘉吉公司的副总裁马歇尔本人就参与了一项把孟菲斯棉花交易所改建为博物馆的计划。马歇尔说:“有很多人建造了说明轧棉技术变化的博物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轧棉机的发明者艾里-惠特尼。也有人修建主题是棉花种植园的博物馆。国家民权博物馆纪念的是黑人奴隶和他们种植棉花的历史。但是,我们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一个专门说明国际棉花贸易的博物馆。”
在马歇尔看来,正是国际棉花贸易塑造了孟菲斯这座城市,而直到今天,棉花贸易仍然在帮助树立孟菲斯的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