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年度会议于3月13日闭幕,但媒体留意到,大会的决议中没有提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国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中共党内的意见分歧很大,中央和地方的各种思潮涌动,未来政治走向扑朔迷离。
香港《明报》就此事采访了《炎黄春秋》副社长杨继绳。这位曾采访赵紫阳等前国家领导人的前新华社高级记者表示,从邓小平、陈云时代的“双峰政治”起,中共党内已出现不同意见,但并未把派系公开化,各方只能互搞“小动作”。
杨继绳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的后续采访中分析说,目前的中国领导没有公开不同看法,但总理温家宝讲民主改革和普世价值,而其他领导人没有这样说,这本身就是党内可能有“不同看法”的迹象。
在杨继绳看来,虽然中国上层的“不同看法”表现不清,但民间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潮都在拼命表现自己,这估计在上层也有反映和影响。
谈到中国政治的可能走向,杨继绳对美国之音记者提出了四种可能走向:回到毛泽东时代;采取西班牙式的政治妥协;前苏联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以及党内民主。
杨继绳倾向于认为,党内民主是有发展空间的。他说,中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通过党内派别公开化,制定竞争规则等方式,进一步实行党内民主不是不可以。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纵深视角》专访辛灏年:解剖六四 改良还是革命? 历史学家辛灏年不但是六四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六四34周年之际,美国之音最新推出的《纵深视角》节目,带您从辛灏年的双重视角透视六四事件、解剖这场运动的本质、检讨运动的结果、寻找中共是否还有改良的可能?并探索中国未来民主化的途径。美东时间6月3日上午9点播出,敬请收看并参与讨论。 美国之音将于美东时间6月3号周六晚6点到7点现场直播 “六四34周年特别节目-- 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前六四学运领袖吾尔开希、流亡作家苏晓康、六四幸存者李恒青与主持人樊冬宁一起回顾六四,并从中反思、探索中国未来民主化的道路。敬请收看并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