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0:10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让政治充满爱: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

一 独特的领袖魅力

昂山素季这个名字是和缅甸的民主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她投身民运之前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知识女性,一位贤妻良母。加入民运后,她的政治声望鹊起,被民众视为缅甸现代的“国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素姨”。她还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人权领袖之一,知名度堪比甘地、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世界人权、民运领袖。

而昂山素季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影响也同时推动着缅甸民运向前迈进。在某种程度上说,缅甸民运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的国际认知主要是通过昂山素季这个名字实现的。

作为缅甸最著名的异议人士和最大的反对派的领导人,昂山素季身上具有多种独特的个性和她特有的领袖气质。这些个性和气质让人们着迷、让人们崇敬,在国内外凝聚起强大的政治力量,催生着变革的萌芽。

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和支持者们挥手
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和支持者们挥手

*非凡的勇气*

昂山素季,65岁,外表儒雅清秀,身材单薄,讲话声音亲切、温和。她身高约1.67米,在缅甸女性中属于中等偏上。 如果不是事实摆到了面前,人们很难相信,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士竟然拥有天底下很多孔武有力的男子都难以匹敌的勇敢。

她蔑视强权,敢于单枪匹马跟军政府控制下的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力量极为悬殊的对抗;她漠视死亡威胁,可以平静而坚定地迎着黑洞洞的枪口走上去;她心理极其稳定,险恶的环境改变不了她平淡的心境。

在昂山素季还在软禁之中的时候,法国人吕克.贝松执导了一部描写这位民主英雄的传记片,饰演昂山素季的是华裔女演员杨紫琼。影片在2011年推出。贝松说,人们想知道的是,昂山素季是怎样炼成的?在军政府的高压下,她是如何挺下来的?

*宽容的胸怀*

昂山素季勇敢但不冷漠。她待人以诚,温暖如春。她对丈夫一往情深,对孩子精心呵护,对母亲至孝至亲。她和民众亲密无间,对朋友赤诚相见。即便是对待她的敌人和迫害她的人,昂山素季竟然也从来没有仇恨,更不用说起过复仇之念。

嫉恶如仇不是她的美德,宽容博爱才是她的性格。她不仅原谅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而且在内心从不使用“刺杀”的字眼来看待父亲的遇害。她认为,父亲的遇害只是生命形式的变化,父亲矢志推动的事业仍在继续。

军政府多次要暗杀她,对她抓了放,放了抓,监禁加软禁长达15年,逼得她与家人天各一方,长期忍受着相思之苦。军政府甚至残忍地拒绝她和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丈夫的相会,造成他们恩爱夫妻阴阳相隔,遗憾终生。

尽管如此,昂山素季没有对军政府的任何人有过记恨。只要条件许可,她依然能够并乐意跟军政府展开友好对话。她对那些残酷的军人们说过的最重的话也不过是“愚蠢”。

*家庭主妇和职业政治家*

家庭主妇和职业政治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能够跨越这道鸿沟的人少之又少。但昂山素季就是这“少之又少”中间的一个。

在婚后的16年生活中,昂山素季没有一点点从政的企图。她爱丈夫,默默地为丈夫打理着家务,为丈夫的研究工作和身体健康细心操持。她爱孩子,终日不知疲倦地忙乎着他们的吃、他们的穿、他们的学习辅导、他们的上学的接送,当然还有他们的嬉戏玩耍。她的邻居和朋友称她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

可是当命运突然把她投入政治漩涡的时候,昂山素季勇敢地迎接命运的召唤,接过了她从未想过的新角色---政治家。接过这个角色看似被动,但人们很快发现,昂山素季具有政治家所需要的一切品质--勇敢、智慧、魅力、亲和力、凝聚力。而且,她丝毫不以这个强加于她的角色为拖累,而是甘之如饴,如鱼得水。

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2011年庆祝她66岁生日, 这也是她自2010年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个生日
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2011年庆祝她66岁生日, 这也是她自2010年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个生日

她的战友、全国民主联盟执行副主席丁吴将军在跟美国之音谈到昂山素季性格的时候说,昂山素季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她像演员喜欢舞台、主播喜欢镜头一样喜欢政治舞台。与民众打交道和对公众讲话是她非常开心的事。软禁,对她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生活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一个政治家因无法和民众接触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


昂山素季本人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她在长期的监禁生活中,每天清晨保持一个小时的清修,研读佛教教义,思考各种问题。她说,如果没有这些长时间的清修,缅甸的民运事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虽然缅甸的民主进程距离胜利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无可否认,这个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民主的种子、人权的意识在缅甸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最广泛的国际认知。作为主导这一切的政治家的昂山素季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她有理由被列入世界最成功政治家的行列。

二 平凡的爱

昂山素季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有普通女人那种对丈夫、对孩子、对家人的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她非常有可能一辈子相夫教子,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但缅甸的民主运动也就少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世界也少了一位传奇的女性。

*掌上明珠*

昂山素季出生于1945年6月19日。她的名字承载了三代人的期望。“昂山”是她父亲的名字。“素”是她祖母的名字,而“季”(也有译为“姬”) 则来自母亲钦季(姬)。

父亲昂山是军人和政治家,由于他为创建缅甸现代的国防军和在争取国家独立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国父”。但不幸的是,昂山将军在女儿两岁的时候遇刺身亡。

母亲钦季也是一位政治家。她在丈夫死后步入政坛,成为独立之后的缅甸第一届议会议员,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担任缅甸驻印度和尼泊尔的大使。钦季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位女大使。

昂山素季在家里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昂山吴(Aung San Oo),早年移居美国加州圣迭戈,是美国公民。二哥昂山林(Aung San Lin)和昂山素季关系最好,但在8岁的时候溺水而亡。因此,作为家里的小么,而且是唯一的女孩,昂山素季被母亲视为掌上明珠。即便是出使它国,钦季也总是把女儿带在身边。

在19岁的时候,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的昂山素季离开了母亲,独自到英国牛津大学圣休学院求学。她酷爱学习,兴趣广泛,主修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并在1985年完成了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的研究生学习,获得博士学位。

牛津圣休学院学习时的昂山素季
牛津圣休学院学习时的昂山素季

*浪漫的爱情*

昂山素季在牛津求学期间受到了昂山家族的世交保罗.布斯的多方关照。布斯勋爵曾经出任英国驻缅甸大使。布斯不仅为这位来自缅甸显赫家族的姑娘提供了住处,还给她介绍了一位男朋友,也就是后来成为昂山素季丈夫的麦克¨阿里斯(Michael Aries)。

阿里斯是牛津大学的东方文化学者,主要研究西藏文化。他个子高大,风流倜傥,一派学者风度。昂山素季则亭亭玉立,温文尔雅,充满青春的活力。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虽然他们俩当时热恋的情形外人无从了解, 但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之间的浪漫程度可能不输于今天的年轻人。

昂山素季和阿里斯在1971年订婚。在他们1972年元旦结婚之前的8个月里,昂山素季给未婚夫写了约200封情书,平均每月25封。情书总要有来有往,而且男方往往更加主动。如果把阿里斯写的情书也计算进去,两人每月的情书数量至少应该有50封。

两人结婚前后,昂山素季除了在联合国、日本和不丹外交部短暂工作之外,基本上一直居住在英格兰。婚后,昂山素季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丈夫和家务上,整理房间,为阿里斯熨衣服和袜子。

1973年,他们的大儿子亚历山大出生,四年后又有了小儿子金。两个孩子的到来占据了昂山素季几乎全部生活空间。孩子的吃喝玩耍,上学接送和课外辅导全由昂山素季照料。那些日子,她过得平凡而忙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

记者看到了一张当时的照片:在绿色的草坪上,身穿裙子的昂山素季蹲在地上,一只手挽着小儿子金,另外一只手跟大儿子玩着什么,脸上流露出幸福和满足的神情。从各种资料上看,如果不是1988年在缅甸的母亲病重,昂山素季并没有任何离开英国返回缅甸的打算。她和丈夫、孩子似乎要一辈子这样守下去。

昂山素季和她的丈夫阿里斯
昂山素季和她的丈夫阿里斯

三 投身政治

其实,在这位家庭主妇的身体里还流淌着政治家的血液。在伦敦的时候,昂山素季自己对此也没有清醒的意识。

*离别小家*

在和阿里斯热恋的时候,无话不说的昂山素季用模糊的语言告诉阿里斯自己朦胧的感觉,“将来有一天,祖国的人民可能会需要我,我可能需要回去。” 阿里斯顺口就表示:“我永远不会挡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

这一脱口而出的情人间的对话后来证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假设,而是他们的宿命。

阿里斯后来回忆说:“那是牛津的一个安静如常的夜晚,是3月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已经睡下,我们两个在看书。突然,电话铃响了。素季拿起电话,听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放下电话,她就收拾行装。我有一种预感--生活即将彻底改变。”

那一年,他们的孩子一个15岁,另一个才11岁。

1988年昂山素季离开英国之后,他两人共同精心经营了16年的温馨小家就再也没有团圆过。一个家离开了主妇、离开了妻子和母亲就很难再算是一个家了。

匆匆告别丈夫和儿子回到缅甸的昂山素季本打算照顾母亲一段时间,待她恢复健康之后就马上返回英国。但缅甸国内局势的突变彻底改变了昂山素季的人生轨道。

*政局动荡*

昂山素季在1988年3月回到缅甸的时候,国内政局非常动荡。军政府的铁腕人物奈温将军下台,民众对政府多年的独裁统治的积怨开始爆发。

青年学生最早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军政府经济管理混乱和政治专制、腐败。军政府对学生的示威实行严厉镇压。结果事态恶化,抗议浪潮迅速扩展。在1988年8月8日,缅甸各地都爆发了民主抗议活动,要求结束从1962年政变上台的军政府统治。

这场被称作“8888人民起义”的群众抗议活动也同样遭到军警的血腥镇压。许多民众被打死。有关死亡人数说法不一。缅甸官方说,伤亡两百多人,其中90多人死亡。但非官方的说法是伤亡一万人左右,其中3000多人丧生。缅甸国内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昂山素季母亲当时所住的医院仰光医院在那个阶段挤满了受伤的抗议者,其中有学生、工人和农民。当他们得知“国父”昂山的女儿也在那里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希望昂山素季能够出来领导他们向军政府进行抗争。

政局的混乱和民众的期望搅动了昂山素季体内流动的政治家血液。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是置身世外,待母亲病好之后返回英国,继续做贤妻良母,还是投身加入,与民众一起为争取民主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88年8月26日,昂山素季在仰光著名的圣地瑞德贡大金塔广场面对百万民众发表讲话的时候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她说:“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我参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昂山素季的支持者们2012年4月在仰光庆祝她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在补选中获胜
昂山素季的支持者们2012年4月在仰光庆祝她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在补选中获胜

*政治家的诞生*

这是昂山素季的政治家本能的首次展现。从此,她把爱从自己的小家扩展到祖国全体同胞身上;她从一个贤妻良母变成了一位政治家;她走出了温馨的家庭,置身于政治的风口浪尖,为推动民主运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险和磨难。

流亡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作家余杰称昂山素季8月26日首次对百万民众发表演讲是她政治生涯开始的标志。余杰说:“她一身雪白的长裙,宛如一只从仙境飞来的天鹅。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态、铿锵有力的声调、掷地有声的言词令所有在场的民众印象深刻。缅甸人民发现,他们盼望已久的领袖诞生了。”

昂山素季的战友、全国民主联盟执行副主席丁吴将军告诉美国之音:“一党专制遭到民众的反对,人们讨厌军人政府。1988年的人民起义发生以后,昂山素季跟学生和民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大家认定她应该是民主运动的最好的领袖。再加上她是缅甸英雄昂山的女儿,所以大家就以她为头。”

丁吴将军还说,昂山素季领袖地位的确立并不仅仅是这些因素决定的。在全国民主联盟成立之后,昂山素季作为全民联的总书记足迹踏遍全国,为民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逐步获得了民众高度的支持。

四 无所畏惧

昂山素季的爱是彻底的。她爱她的家,就把自己整个身心放在了丈夫和孩子身上。她爱她的祖国和人民,就勇敢地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危险,甚至随时准备付出生命。

*死的考验*

在她回国后的短短几个月里,昂山素季在民众中的号召力急速上升,大大超出了军人政权的预料。于是阻止昂山素季跟群众的接触,限制她的行动自由成了当局遏制民运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他们操起了黑势力惯用的手段--恐吓、威胁、监禁甚至是刺杀。

昂山素季受到的第一次死亡威胁是在仰光百万民众集会举行之前。集会之前,当局就暗中威胁要暗杀她。但她不予理睬,毅然到会,并发表了她从政后的第一场精彩的演说。

集会之后,昂山素季成了军政府的头号敌人。

昂山素季2012年1月接受支持者的献花
昂山素季2012年1月接受支持者的献花

1989年4月5日,正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进行竞选活动的昂山素季一行遭到一队士兵的阻拦。负责指挥的上尉军官警告说,他数到三,如果竞选队伍不停下,就下令开枪。在场的人都明白,当局可以在“8888起义”的时候随意开枪杀人,现在这些当兵的也会毫不犹豫地向民众开火。在这进一步死,退一步生的选择面前,昂山素季冷静地让众人退到一边,自己却在民众与士兵的注视下慢慢向前走去,直到她的胸口接近那黑洞洞的枪口。

士兵们开始感到惊慌,昂山素季则平静地逼视着军官,仿佛要试试他的胆量。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指挥官终于经受不住,垂下手,命令所有人不要开枪,并带队离去。

吕克.贝松导演的影片《昂山素季》把这一幕如实地搬上了电影。贝松说:“电影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说,触动他的是昂山素季的人性一面,是她对家人和对国家的爱。这部电影2012年在香港和台湾公映时片名就取为《以爱之名》。

*初遭监禁*

昂山素季的加入给缅甸的民主运动带来了巨大推动。她所领导的全民联也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反对党。陷入恐慌的军政府乾脆揭下那已经不太温和的面纱,在1989年7月20日以煽动骚乱的罪名判处昂山素季六年监禁。但后来在国际压力下,军政府把这个判决改为六年软禁。

把昂山素季软禁在家不仅没有能够遏制民运的发展,反而在全国激起了人们对军政府的强烈愤慨,客观上对民运产生了额外的助力。在1990年5月举行的缅甸大选中,全国民主联盟获得了全部选票中的59%,并拿下82%的议会席位。

作为全民联候选人的昂山素季理所当然应当出任政府总理。但军政府拒绝承认选举结果,拒不交出权力,并宣布全民联为非法组织,继续把昂山素季监禁在位于仰光大学路的住所。

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无法亲自前往挪威。她的儿子代表她领奖发奖。

昂山素季发表演说(资料图片)
昂山素季发表演说(资料图片)

五 漫长的监禁生活

从1988年回国以来的21年中,昂山素季的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某种形式的看押中度过的,中间穿插一些短暂的附加着各种条件的“自由”片断。

第一次看押是从1989年7月20日到1995年7月10日共六年。第二次是2000年9月23日到2002年5月6日,共19个月。 第三次是2003年5月30日被拘留3个月,然后转为软禁。

第四次是2007年5月25日,当局在她软禁结束之前宣布延长软禁一年。第五次,军政府在2008年5月27日宣布软禁期限再延长一年。第六次是当局借一个美国青年游泳进入昂山素季住处为由说她违反了软禁规定而再次把软禁延长18个月,直到2010年11月13日最近一次获释。

无论是“自由”还是监禁,当局都不停地给昂山素季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危险。

2008年5月,缅甸发生了纳尔吉斯热带风暴。昂山素季的房顶被刮走,电源被切断,而当局又一直不准进行维修。昂山素季每天晚上都生活在黑暗之中。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之久。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其实在那些短暂的“自由”的片断,麻烦并不少,甚至更为凶险。

1996年11月9日,昂山素季的车队在仰光遭到200多名暴徒的袭击。暴徒用铁链、金属棍棒、石块等东西作武器攻击昂山素季和全国民主联盟的其他领导人乘坐的汽车。当时,全民联副主席丁吴和季貌等都在场。他们两个的车窗和车门都被砸碎。

昂山素季的后车窗也被砸破。在司机的帮助下,昂山素季才得以逃脱。

还有一次遇袭发生在2003年5月30日,昂山素季及其支持者遭到军政府派出的打手的突然袭击,至少70人被杀,100多人被关押,还有100多人下落不明。这就是著名的“德拜因大屠杀”事件。昂山素季侥幸生还,不过脖子受了伤,随后被军政府秘密关押。

缅甸政界人士透露,军政府内当时确实有一部份人主张杀死昂山素季。政府一度还放出风来,说要以叛国罪对昂山素季处以极刑。

昂山素季曾经坦然地对外国媒体说过,她早就知道有遭到暗杀的可能。她说:“我常对同事们说,如果他们暗杀了我,你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件事)。”她的意思是,要抓住机会揭露当局的卑劣行径,推动民主运动向前发展。

*每天听VOA和BBC*

昂山素季有着极好的心理素质。她的朋友们说,她属于“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那种人。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她依然能够继续做她该做的事情。熟识她的人都对此钦佩不已。

昂山素季在圈禁中生活依然十分规律。早晨4点半起床,虔诚打坐清修一个小时,然后是听广播、做运动、读书、沐浴。早餐之后的时间基本上用来阅读和做家务。她喜欢阅读诗歌和散文,还坚持学习法语跟日语。据说,她房内每一个房间的窗帘都是她亲手缝制的。

天气晴朗的时候,昂山素季会穿着缅甸传统的短上衣,在院子里浇浇花。昂山素季还喜欢弹钢琴,附近的人时常能够听到钢琴曲从她的寓所传出。不过,后来钢琴坏了,当局禁止派人修理,她的这一爱好被剥夺了。

为了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昂山素季每天都要收听外国广播。这是她监禁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她主要收听的电台是美国之音和英国的BBC。每天收听的时间经常会多达5、6个小时。

*仰光新景点*

凡是到过仰光的人都应该知道茵雅湖(Inya Lake)。湖大而美。周围林木繁茂,风光旖旎。湖的北面是国父昂山将军的陵墓。昂山素季的住宅则位于湖的南面。自从昂山素季被军政府长期监禁的消息传遍世界之后,许多到仰光旅游的外国人都会专程到茵雅湖看看昂山素季的住所。由荷枪实弹的士兵看守的昂山素季的院子就成了仰光的一道新的旅游景点。

*生死之别*

长期的监禁让昂山素季全家饱受分离的折磨。15年间,昂山素季和丈夫阿里斯仅仅有过五次短暂的会面。最后一次是在1995年的圣诞节。三年后,阿里斯发现自己进入癌症晚期,立即申请签证,希望到缅甸和妻子做最后的道别。

但他的申请很快被拒。尽管他后来又连续递交签证申请30次,而且连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罗马天主教教宗约翰·保罗和许多国际知名人士与国际组织都出面呼吁缅甸军政府出于人道精神准许昂山素季夫妇的最后会面,但军政府依然不为所动,坚决拒绝。

拒绝的公开理由是缅甸没有治疗癌症的必要设备,希望昂山素季前往英国与丈夫团聚,但真实的意图则是借机把昂山素季赶出缅甸。为了缅甸的民主事业,昂山素季选择了留下,放弃了见丈夫一面的最后机会。

后来阿里斯身体急剧恶化,于1999年3月27日去世,终年53岁。据英国作家瑞贝卡·弗雷恩(Rebecca Frayn)介绍,阿里斯是在孤独和思念中去世的。他去世前一直保留着昂山素季1988年3月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看的那本书。家里墙壁上挂满了昂山素季获得的各种大奖,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在他自己的床头上一直都挂着昂山素季的大幅照片。

昂山素季怀着极大的悲痛在自己的住处为丈夫做法事。当天,美国、欧洲的外交官以及1000多名拥护者参加了法事。她头戴缅甸传统的黑色头巾, 身穿白色上衣向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致以深深的歉意和永恒的爱。

有人问昂山素季为了缅甸的民主事业而付出这样大的家庭牺牲是否值得?昂山素季表示,当初她投身政治是自己的选择,因此这不算牺牲。她只是说:“我的家庭的分离,是我争取一个自由的缅甸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六 让政治充满爱

政治在很多人眼里都是肮脏的,是政客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坐地分赃的行当,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和正义。缅甸军政府统治的几十年更是如此。和这些政客相比,昂山素季显然属于另类政治家。

*爱─政治的核心*

在昂山素季的理念中,爱是政治的核心。她说:“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民主政治,一个有着同情心和爱心的民主政治。我们不应羞于在政治上谈论同情和爱心,同情和爱的价值应该成为政治的一部份,因为正义需要宽容来缓和。一位记者问我,‘你和别人交谈时总是对宗教谈论得很多,为什么?’我回答:‘因为政治是关于人的,我不能将人和他的精神价值分离开。’”

昂山素季对专制制度有着深刻剖析。她说:“极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础上的系统。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这个系统中的人会不知不觉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份。恐惧是阴险的,它很容易使一个人将恐怖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份,当作存在的一部份,而成为一种习惯。”

昂山素季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民主不仅应该只是一种政权形式,更应该是“一种基于尊重个人的完善的社会思想体系。”她说,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回答民众为什么需要民主的问题的话,那就是“我们只是想能够自由自在地干自己的事情,而不必担惊受怕。”换句话说,就是老百姓需要过一种免于贫困和恐惧的有尊严和安定的生活。这就是基本人权。

*统治者要受民众的使唤*

昂山素季在和民众的接触中反复说明的一个道理是,政治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连买菜做饭都和政治有关。她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的缺席致辞中说,推动民主是全体民众的事情。不仅需要民众自己去了解政治,还要民众来“教育我们。我们必须相互学习,这样才不会犯错。”

她理想中的社会制度是,“后方的人们必须能够使唤在前方工作的人,必须拥有这一权利,这才是民主制度;占多数的人民必须拥有使唤少数统治者的权利,这才是民主。”

但是,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也深深懂得,要在一个专制的社会实现民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痛苦过程。因此,她不断提醒人们,“民主的实现不是坐享其成,也不能强迫他人参与,唯有自发自愿的参与才有可能实现。”

*非暴力主义者*

作为一个提倡非暴力主义的政治家,昂山素季还认为,仁爱的对象不能只是广大民众,而且应该包括那些反对自己,甚至是迫害过自己的军政府人员。她自己其实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者。在她2010年11月获得自由后发表的第一次公开讲话中就表示,她对军政府没有仇恨,只有和善,愿意和他们进行对话和沟通。

不过,她自己也坦率地承认,在仁爱待人方面,她还没有做好。对待军政府,她就不能够做到全身心地仁爱。她说:“实际上,我对他们也不感到敌对。我会非常高兴同他们友好相处。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从来没有用极端仇视的言辞谈论过他们,无论是在公开场所还是私下。我对他们说过的最强烈的反对他们的话是,说他们非常愚蠢,或者认为他们的行为像傻瓜。”

作为政治家,这是一个优点还是缺点,见仁见智。全民联内部有些人批评昂山素季缺乏“现实的”政治手腕,过于天真,不知道如何与狼共舞,担心她上了军政府的当。但是,更多的人,国内的和国际的,都为昂山素季的宽广胸怀和仁爱精神感到钦佩不已。

七 爱之源

身材单薄、性格温和的昂山素季却有着强大的魅力。她能够让几乎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爱的力量。法国导演贝松对会见昂山素季的第一印象是:“一方面,她美丽、平和、全力付出,而另一方面,她内心如此强大而极有毅力。”

时任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弗兰西斯.塞耶斯泰德在昂山素季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他说:“我们普通人感受到了,昂山素季以她的勇气、她的崇高的理想诱发了我们内心一些最美好的东西。这正是为什么对她的任何虐待都使我们仿佛感觉伤害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因。”

昂山素季对家人、对祖国、以及对所有人的爱来自哪里?答案是:父母、佛教和印度的圣雄甘地。

*母亲的影响*

在昂山素季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母亲钦季影响最大。父亲去世的时候,昂山素季只有两岁。是母亲陪伴她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代。

昂山素季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国内完成的。她高中读的是仰光有名的卫理英文高中(Methodist English High School)。在学校,她最突出的才能是语言学习。

后来在60年代,母亲出使印度,便把小昂山素季也带在身边。在新德里,昂山素季进入施里拉姆夫人学院,并在1964年获得了一个政治学方面的学位。

钦季是一个佛教徒,也是一位政治家。这使她不仅有着一般母亲对孩子的那种慈爱,而且能够让这种慈爱超越一般母女之间那种自私色彩的情感,变得更加博大。母亲常常教导昂山素季,不要记恨别人,不要心胸狭窄,甚至不要仇视和报复那些曾经杀害昂山素季父亲的人。

在2011年12月通过视频跟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对话的时候,昂山素季对父亲遇刺身亡的事情做出的回答令人意外。她说:“我从来没有对我父亲的死使用过‘刺杀’这个字眼。我总是觉得,父亲的死是一种生命的转化,有人要借用他的生命来推动他未竟的事业。”

母亲的这种宽恕之心显然在昂山素季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她一生的行为准则。对亲人、对朋友、对普通人,甚至是对敌人,昂山素季都能够待之以诚,不参偏见。

*佛祖的指引*

在母亲之外,对昂山素季影响最大的因素应该说就是佛教了。佛教可以算是缅甸的国教,80%以上的缅甸人都是佛教徒。昂山素季自己在多次公开讲话时候都承认,佛教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

她在2011年年末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的时候说:“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我肯定佛教的教义对我的思想方式是有影响的。”

在她受到军政府监禁的15年中,昂山素季每天清晨起床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修一个小时,从不间断。

2011年6月26日,昂山素季通过电视跟香港学生对话的时候解释说,她在软禁和关押的多年中每天坚持清修,主要思考的东西就是努力了解自己。她认为,清修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过程,通过它可以自我反思,弄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昂山素季说,这样的清修对自己一生有莫大的帮助。

佛教主张善恶、因果报应和三世轮回,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弃恶扬善,高瞻远瞩,宽厚待人。从昂山素季的著述和公开讲话中可以看出,她反复讲述的有关仁爱、宽容、平等、尊严、智慧、免除恐惧等许多思想都和佛教的基本教义有着密切关联。

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昂山素季把这些概念和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她独特的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制度理论。

*圣雄甘地的启迪*

昂山素季是和平、非暴力的民主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这显然跟印度圣雄甘地的政治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昂山素季在15岁跟著作为缅甸驻印度大使的母亲到了印度,并在当地的一个女子学院学习。在那里,她接触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

甘地的思想和佛教容忍、宽恕的思想有着一致的内涵,因此很容易被昂山素季融入到自己的政治理念,并成为她长期政治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昂山素季常说,绝对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来解决国内的危机。这种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实际上却让自己堕落到与军政府同样的地步。

她在2011年12月1日接受美国媒体访问的时候更加详细地解释了她关于非暴力变革的思想。她说:“(民主运动)应当是一个能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更大的幸福、更多的和谐和更好的和平的过程。如果我们无法摆脱愤怒,无法消除复仇的欲望,这个过程就无法完成。”

昂山素季还说:“所以,我从来不认为,愤怒和嫉恨能够引领我们向前迈进。唯一的途径是理解,是尽最大力量去理解对方,是通过跟我们想法很不一样的人进行谈判,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同意保留分歧。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之中寻求和谐。”

昂山素季的丈夫阿里斯1992年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圣雄甘地是她精神力量的一个来源,圣雄“真诚的独立性”、“真挚的谦虚精神”以及“深刻的简单主义”给了她极大的影响。

八 国父之风

昂山素季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父亲。他的名字叫“昂山”或者“德钦昂山”。德钦昂山是他早期投身缅甸独立运动时给自己起的一个名字。“德钦”在缅语中的意思是“主人”,表示自己决心要让缅甸人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当时,许多爱国青年都在自己的名字上加上了“德钦”两字。

如果说昂山素季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宽恕,从佛教里面懂得了仁爱,从甘地那里明白了非暴力的政治意义,那么她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就是政治家的使命感。

*创建缅共*

上个世纪30年代,缅甸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都在积极地寻找救国之道。昂山和他在仰光大学的一些朋友接触到马列主义,并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情况,认为共产主义可能是帮助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有用的工具。于是在1939年8月19日,他们成立了缅甸共产党。昂山当选为总书记。

次年8月,昂山带着缅共的介绍信前往中国,打算到延安向中共取经,但坐船到中国厦门的时候被日本人发现。那时厦门已在日军占领下。权衡再三,昂山认为,利用日本人或许也是赶走英国人的一个办法。于是,他转道日本,和日本军方建立了关系。

1941年昂山为日军带路进入缅甸,赶走了英国人。在中国远征军进攻缅甸期间,昂山还带领日军跟中国远征军打过仗,给远征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从联日到抗日*

缅甸宣布独立,但实际上一切都在日本占领军控制之下。昂山开始了秘密反日活动。他联合各爱国党派,在1944年成立了“反法西斯人民同盟”,并担任该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在盟军快要打败日军之际,昂山率军对日反戈一击。1945年5月,“同盟”发展成缅甸最强大的的政治组织,成员达20万,拥有一支上万人的部队。

*为独立献身*

在日本投降以后,昂山在国内各政治党派和英国之间积极斡旋,为争取缅甸独立、建立缅甸联盟四处奔走。1945年10月,英国和缅甸签订了《英缅条约》,英国政府承认“缅甸联邦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该条约于1947年11月分别为两国议会通过。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宣告独立。不幸的是,昂山将军并没有看到独立的这一天。就在两国议会通过《英缅条约》前三个月,也就是1947年7月19日,正在部长会议室和部长们讨论工作的昂山遭到突然闯入的武装人员袭击,他和多位部长当场遇难。昂山当时才32岁(1915-1947)。

缅甸民众为了纪念这位独立的缔造者,把他安葬在首都茵雅湖畔,并奉他为“国父”。

*有其父必有其女*

昂山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追求真理不停地探索,为国家独立不断努力,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做事不计毁誉,我行我素。他的女儿昂山素季非常完整地继承了他的这些品质。

昂山素季也多次讲到,她小时候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但长大之后发现,自己的长相,举手投足都很像父亲,即便是“我们的思想也那么相似,这让我感到惊讶。”

1947年2月11日,昂山将军曾在彬龙组织举行了各民族代表参加的联合治国的“彬龙会议”。会上,他发表了“统一自由的缅甸常在我梦中飞翔”的著名演讲,期盼着缅甸各民族能够平等地生活在缅甸联邦的民主制度之下。

60年后的今天,他的女儿昂山素季还在为父亲的这一理想而奋斗。昂山素季相信,人们对昂山将军的爱已经传递到她的身上。

昂山素季2012年参加竞选集会
昂山素季2012年参加竞选集会
九 昂山素季属于全世界

*名扬天下*

(学生们集体高呼)“昂山素季!昂山素季!昂山素季!”(视频片段)

两个多月前(10/25/11),在距离美国首都华盛顿420公里的维州理工大学世界地理专业的师生们在YouTube网站上发布了一段简短的视频,邀请昂山素季透过Skype跟他们进行对话,以增加他们对缅甸民主进程的了解。学生和老师都不知道昂山素季的联络方式,所以就把这段满载着他们殷切期望的视频放到了YouTube网上。

出乎师生们的预料,昂山素季竟然神奇地注意到了这段视频,被美国学生的热情所打动。她主动和学校联系,安排在2011年12月15日和这个世界地理专业的近三千名学生进行了大约35分钟的视频对话,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此之前,昂山素季还在2011年5月应邀参加了由香港大学主办的视像会议,跟两千多名港大师生及民众讨论了人权、民主发展等问题。

昂山素季是属于缅甸的,但她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她的故事已经传遍了整个世界。许多对缅甸不了解的人却对昂山素季充满了敬意,而昂山素季的故事又吸引世界更多地关注缅甸所发生的事情。

*辉煌的荣誉*

1991年8月10日,欧洲议会向昂山素季颁发了萨哈洛夫自由思想奖;

1991年10月14日,诺贝尔委员会向昂山素季颁发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2年,印度政府授予昂山素季尼赫鲁国际理解奖;
一缅甸妇女手持缅甸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的照片
一缅甸妇女手持缅甸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的照片

同年,委内瑞拉政府授予她玻利维尔国际奖;

2000年1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把代表美国最高的非军人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授予了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其实也早已把自己和世界融为了一体,把她所推动的缅甸民主事业看作是世界民主事业的一部份。由她的儿子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代读的致辞说:“在缅甸追求民主,是一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过一种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斗争。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份,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他自然属性的瑕疵。”

*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昂山素季所领导的缅甸民主运动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在亚洲,不仅是缅甸,还有中国以及其它一些专制的国家都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民主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不适应经济尚不发达的亚洲国家。

中国官方舆论认为,人权首先是生存权,政府的责任是解决人民的温饱,而不是提供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罢工自由。在老百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实行民主选举只会造成社会的动乱。

对这种观点,昂山素季给予了全面和深刻的驳斥。她在《人权与缅甸》一文中说:“宣称缅甸人不适宜享有民主国家公民那么多的权利和好处,这是在侮辱人格。同样,很成问题的是缅甸政府的逻辑,他们认为自己倒适宜享有比那些民主国家政府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对于那种动不动就说人权的概念和民主的概念都是不符合本国国情的西洋货的官方说法,昂山素季指出,实际上这正好跟东方自身的传统价值相矛盾。她说:“作为缅甸传统文化基石的佛教,恰恰将最大的价值寄托在人身上。......每个人都蕴藏着潜力,不但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与努力去认识真理,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人认识真理。因此,人的生命是无限宝贵的。”

昂山素季的理想就是要让被军政府称为“吃米饭的机器人”提升为真正的人,让他们在人权和民主制度的保障之下,“能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昂首挺胸。”
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与美国国务卿克林顿
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与美国国务卿克林顿


*民主与经济同行*

她在1994年10月21日联合国有关机构在菲律宾召开的 “文化与发展关系”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针对发展中国家“应该经济先走,民主缓行”的观点做了尖锐的批判。昂山素季认为,这是极端主义者阴谋的现代版,企图单纯发展科学而漠视民主建设,企图建立起经济高度发达、政治高度集权的现代理想帝国。

昂山素季指出,这违背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国家的根本障碍往往不在于缺少科学,而在于缺少科学与经济运行发展的保障机制,这就是民主机制。正是由于民主机制的不健全而导致科学与经济的滞后。

当时还被军政府监禁的昂山素季呼吁联合国重视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落后国家的民主运动和人权问题。这篇讲话由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代为宣读,获得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应,也在整个亚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没有正义就没有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也就是“维稳”,是中国政府多年来对付民众争取人权和自由的一个主要借口。北京坚持认为,稳定压倒一切,维稳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以维稳的名义压制民主力量,大兴文字狱,关押刘晓波、高智晟、陈光诚、陈西等敢于公开站出来挑战中共专制权威的各阶层人士。

对于这种现象,昂山素季是最熟悉不过的。缅甸军政府长期以来也采取了同样的政策,不遗余力地推行维稳政策,把4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维稳,残酷镇压民主运动和国内不同民族的反抗。

昂山素季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她说,没有社会正义就没有社会稳定。“无视民主和人权便不能保障和平;不能保障和平,任何繁荣都是虚假的繁荣。社会稳定是社会繁荣之保障,国民和平是社会稳定之保障。心神安宁是民众和平之保障,而民主制度和民主意识则是国民心神安宁之保障。”

熟悉中国政治和社会的人士都会发觉,昂山素季的这些话虽然是针对缅甸的情况而讲的,但它实际上更加符合中国之现状。

*关注刘晓波*

昂山素季也非常关注中国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情况。刘晓波是08宪章的发起人。他要求北京落实和保护中国宪法里面规定的有关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各项条款。他的这些主张触犯了中共“维稳”的底线,在2009年12月23日中共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他11年的监禁。

这一处罚的严厉程度要超过缅甸军政府对昂山素季的处罚。昂山素季在15年监禁期间基本上都是被软禁在家里,而刘晓波这11年的监禁是要完全在普通监狱中执行。刘晓波的妻子刘霞也受到株连,失去了自由。

不过,刘晓波和昂山素季的心是相通的。面对严酷的迫害,刘晓波坦然面对。他像昂山素季一样具有一个宽广包容的胸怀。他在法庭上进行自辩的时候发表了《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的陈述》。刘晓波强调,虽然身受迫害但没有仇恨心理;他坚持通过非暴力手段维护人权,主张以理性态度抗议社会不公正。

昂山素季在去年获释以后几次在公开场合寄语刘晓波,希望他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她还说:“作为一个曾经做过良心犯的人,我一直希望所有的良心犯都得到释放。”

昂山素季坚定的认为,“民主是当今世界的大潮,不只是在缅甸或者中国,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防止“规模性返贫”成政府红线,形势有多严重?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8:1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3/29【时事大家谈】博鳌论坛登场 耶伦预定四月访华;马英九将再访中国 马习二会有谱吗?嘉宾:邱万钧,波士顿东北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许毓仁,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梅森计划学者,前台湾立法委员;主持人:叶凡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