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4:27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聿文视界:欧洲“战略自主”很可能反噬中国


中国与欧盟旗帜
中国与欧盟旗帜

编者按:这是邓聿文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在上周举行的欧盟峰会上,尽管中国不是欧盟各国讨论的关键议题,但中国最关注的“去风险”概念正式登场,该概念将成为今后欧盟制定对华战略的指导思想,一旦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欧盟成员国就需遵守。而荷兰在此期间出台的新出口管制禁令,可谓是在欧盟内部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打响了第一枪。

“去风险”成欧盟共识

“去风险”这一概念是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今年早先提出的,现已成欧盟共识。北京当局虽认识到“去风险化”对中国的危害,对欧盟发出了多次警告,但是否把它和欧洲战略自主挂钩,理解到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不好讲。中国现在一门心思鼓动欧洲战略自主,认为这有利于离间美欧,符合中国战略利益,然而,中国理解的欧洲“战略自主”,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张的欧洲战略自主是否同一意思,恐怕有些一厢情愿。在中国人看来,所谓欧洲“战略自主”,是欧洲要摆脱美国的影响,不做华盛顿的附庸,让华盛顿给欧洲下指导棋。但摆脱对美安全依赖,只是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的一环,它还有另两层含义,即能源上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经济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欧盟现在的对华战略,和美国有差别,但这种差别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质上的。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竞争、合作、对抗”,欧盟的对华政策是“全球的合作伙伴、竞争者以及制度上的系统性对手”。后者的“系统性对手”和前者的“对抗”性质基本相同,只不过更多着眼于意识形态,而前者除意识形态部分外,也包括地缘政治。两者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各自“合作”内涵不同。欧洲的对华“合作”不是一种外交修辞,而是欧盟和中国发展关系的基调;美国的“合作”某种程度是可有可无的,是一种点缀,只是在感觉需要同中国合作的时候和领域,才要求中国合作。虽如此,欧盟也在强化同中国竞争和制度对手的一面。

然而,中国舆论似乎有一种天真的想法,把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理解成他只主张欧洲要摆脱美国的控制,因为这样看待,中国也就成了除法国外,最在乎、也最努力鼓动欧洲“战略自主”的域外一方。可事实上,美国亦清楚,欧美虽出自同一文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一致,在很多事情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但毕竟有着各自的战略利益,不可能做到事事齐心,美国并不指望欧洲在任何事情特别在涉华事务的处理上都配合自己,只要大的原则和主要政策一致就可以了。前述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大的原则的不同。

马克龙力推欧洲战略自主

当然,马克龙在提出欧洲战略自主的想法时,可能夹带法国的“私货”在内。在欧盟国家中,毕竟法国有着戴高乐主义的传统,确实想强化欧洲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在和中国打交道时,不追随美国。中国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也“怂恿”马克龙这样去

做。而他也确在努力地兜售欧洲战略自主理念,迄今不能说完全没有起到效果,比如不久前在巴黎举行了新全球契约融资峰会,这是要表达对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某种不满。另外,战略自主的理念在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层面亦被接受,并且在做。可总的来讲,它并未成为欧盟的政策指导意见。

具体而言,“老欧洲”的几个大国,内心可能想摆脱美国的军事和安全控制,然而实际上,在俄乌战争之后,由于对俄罗斯战略威胁的恐惧,本来“脑死亡”的北约复活,从而得以让美国在军事和安全上更深介入和支配欧洲。此乃俄乌战争也是欧洲自己送给美国的机会,而非美国强制。因为以东欧国家为主的“新欧洲”绝大多数反对欧洲实行战略自主,认为欧洲没有力量保护自己,强烈主张欧洲应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下。此外,欧洲通过对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制裁,虽然在能源上摆脱了对俄的依赖,但现在也不得不把进口的渠道转向美国或者其他产油国,因此,欧洲实际上两方面都加强了对美国的依赖。

时事大家谈:李强批“去风险”是“伪命题”,西方会买账吗?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36:17 0:00

经济上对中国“去风险”

至于欧洲战略自主对中国的部分,即摆脱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尽管欧盟尤其德法等大国不再提和中国经济脱钩,事实也无法做到脱钩,但不等于不赞成在关键产品、技术和供应链上某种程度的“去中国化”,也即“去风险”。换言之,欧盟对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这件事,没用“去中化”一次来表述,而是换了一个词,“去风险”,并且不只是说说,而是正在落实和推进。比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5月12日在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后表示,欧盟成员国外长支持“重新校准”对华战略,这个“重新校准”就是欧盟在坚持对华“三重定位”时,要加强对华竞争,“去风险”,重新审视欧中经济关系。德国朔尔茨政府出台的首份国家安全报告亦是此思路,就连法国,也不反对在经济上对中国去风险。说白了,欧洲的“去风险”实际是要某种程度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在这个问题上,欧美也没有本质不同。中国最好不要对此自欺欺人,认为美国是这个心思,欧洲没有。

那么,欧洲为什么执念于对中国“去风险”?原因在于,接受俄乌战争的教训,担心如果中国攻打台湾,必然要制裁中国,从而引起报复。俄罗斯的报复“武器”是能源,中国的报复“武器”会是经济,如果欧洲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届时损失会比俄罗斯的报复大得多,故欧洲不得不早做防备。

本文开头已指出,对欧洲“去风险”对中国的危险性,北京当局不是没觉察到,秦刚5月访德期间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共同会见记者时警告,欧洲的“去风险”做法实际就是“去中国化”。总理李强最近跑了一趟德法,也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去风险”的意见,说所谓“去风险”,就是以“去风险”为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实施歧视性措施以限制或排除其他国家,违反了市场原则、公平竞争规则,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可是,德国绿党主掌的经济部在过去两年为德企在华投资的政府担保额已削减了50亿欧元,并表示过去几十年间,德国政府提供的对外投资担保过度集中在中国,导致“联邦预算的风险过度集中”。

欧洲对华“去风险”能走多远

当然,包括德国在内,眼下尚不清楚欧洲对中国的“去风险”到底能够走多远,有两件事具有观察指标的意义。一是荷兰政府会不会完全禁止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出售用于成熟制程的芯片制造技术。从阿斯麦的回应看,虽然荷兰政府有关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的新条例,限制了之前该公司部分浸润式光刻系统设备,但不是所有浸润式光刻系统设备都不能卖给中国,先进程度较低的还是可以卖的;用中国某个研究机构的话说,10纳米及更成熟制程光刻机的进口似乎不受本次限制影响。可到底会不会受限,只能等到9月该禁令实施后才知道。二是对华为在欧洲5G电信设备市场是否会完全排斥。

不论这两起事情如何处理,有一点可以确定,欧洲要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在安全上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至少在未来十多年都不太可能,但经济上针对中国的“去风险”,倒很可能做成。假如中国明白了这点,是否还会像目前这样去鼓动和支持欧洲“战略自主”,人们不妨去猜想。

  • 16x9 Image

    邓聿文

    美国之音特约评论员,曾在中国做过记者,现居美国,作者本人这样介绍自己说:“曾经在体制的边缘,因而更能洞察所谓‘新时代’的荒谬。”

评论区

VOA卫视(直播)

请稍等

没有现场直播

0:00 0:00 直播
欢迎在YouTube直播聊天室参与节目讨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新闻自由每况愈下,中国成全球最大记者监狱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9:36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纵深视角》专访:中国命运三部曲:一朝崩溃、长期停滞、还是逐渐转型?美国之音最新推出《纵深视角》节目,专访中国独立作家王力雄。美东时间6月10日上午9点播出,敬请准时收看。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