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析人士说,这一措施是为了刺激经济。不过,一位美国经济学者认为,央行降息的主要目的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在于促增长,而是要朝着利率和货币自由化迈出一小步。
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1月22日起,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提升至1.2倍。
对于央行此举的动因,外界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加重了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速过度放缓的担忧,政策制定者因而希望通过降息来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还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降息的目的在于提振疲软的楼市和股市。而央行对于降息的官方解释则是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解决当前金融市场“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鲍泰利:降息刺激投资意义不大 主要在于金融自由化*
对此,长期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美国经济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认为,中国此次降息的核心目的其实在于金融自由化。
他说:“我不认为央行此举是出于增加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目的,我认为这是朝着金融自由化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中国已经为了金融自由化努力了很多年了。”
鲍泰利教授解释说,尽管贷款基准利率少量下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贷款利率的弹性空间非常大,所以基准利率本身对于银行并没有什么约束力。而在存款利率方面,虽然基准利率下降了,但是浮动上限却提高了,银行依然能够保持3.3%的有效利率不变。所以,他认为,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利差空间并不一定会减小,人们并不会因此少存多贷,央行无法以此达到鼓励投资、提振楼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鲍泰利教授指出,央行此举真正有意义的一点在于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进一步打开。这使得银行在定价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银行间的竞争。而这正是利率市场化、自由化的特征之一。
他同时表示,央行未来或许会进一步降低利率,其目的在于为最终的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开一扇门。
他说:“中国现在无法放开汇率,因为中国国内的利率和其他资本市场比太高了,所以如果要想实现汇率自由化,中国必须首先让国内利率降到国际标准。我认为,这正是中国政府现在在试图做的事情。”
*张欣:降息还是为了刺激经济*
不过,另一位经济学者、美国托莱多大学的张欣教授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央行此次降息的目的还是在于从消费层面上拉动经济的增长。他说:“我觉得,从最近央行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来看,他还是想要刺激经济。你也看到,利率一降下来,连股市也上去了。”
张欣教授同时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承受着一些中国独有的问题,比如政治改革止步不前,造成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感上升,从而出现了资本外流现象。中国政府如今迫切需要以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他认为,同进一步降低利率相比,中国政府未来更可能做的,是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他说:“中国跟其他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不一样,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比较低,而对准备金率的敏感度比较大,所以我估计,央行会有政策,降低准备金率。”
张欣和鲍泰利共同认为,央行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无论是从意义还是从效果上来说,都不算显著。
鲍泰利教授说:“这是中国在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经济改革的一部分,但也并不算很重大的举措,只能算是改革进程中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