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8月23至31日举办的北京宋庄第11届独立影像展在开幕前夕,被北京通州区警方强迫取消。美国之音采访了该独立影展,以及独立电影基金的创始人栗宪庭。这位在中国广受尊敬的艺术评论家讲述了此次事件的经过,并谈论了他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看法。
萧洵:中国的独立电影,从您开始关注,基金成立,然后搞这么一个电影节,至今走过这样一段路程,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栗宪庭:80年代末就有独立电影存在。但是到90年代,随着DV的发展,这种技术的发展,给这种独立电影,或者叫独立影像和Video(影像)艺术之间有一个模糊地带。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拿起DV来拍一些人和社会的现象,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艺术的这种影像的实验性。
萧洵:独立制片人,尤其是纪录片,也包括故事片,要谈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人本身的一些事情,难免要触及到一些敏感的事情。你们有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难处,有没有考虑到一些应对的方式,或者是规避?
栗宪庭:我们没有规避。我们只是在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在揭绘一个事件,而是通过事件表达一些人在事件中的感觉。人的状态,人的生存状态,是我们一个最重要的生存标准,而不仅仅是对于一个敏感事件的(记录)。当然敏感事件也是纪录片的一个任务。但重要的是我们在乎一个记录者对一个事件当中,人在一个时代,一个现实当中的生存状态。
萧洵:从电影美学方面来讲,中国的独立电影,从您说的80年代到现在,有什么可书之处?
栗宪庭:我觉得很多独立导演、纪录片导演,一方面很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的关注;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年轻人对于很多实验性的影像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发展。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
萧洵:是不是说,不论是从技术上、表现形式来讲,以及关注的对象和主题方面来讲,都越来越宽泛、多样化?
栗宪庭:很宽泛。其实,真正的敏感问题,可能在一届几百部影片里面只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不是政府所谓的敏感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题材。
萧洵:碰到这种极少数的题材,你们会怎么样去处理?
栗宪庭:我们有艺术标准。我们有一个选片组会按照艺术标准(选片)。我们不把(题材)是不是敏感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萧洵:选片组的构成是什么样的?
栗宪庭:比如说纪录片,我们有一些纪录片的研究者、批评家,还有一些导演。我们一般有这三方面的人。剧情片也是这样。我们有剧情片的导演,也有一些研究剧情片的人。还有实验电影,我们就找当代艺术里研究实验电影的人、实验影像的人来参与。
萧洵:你们是独立机构,官方与你们打交道的应该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部门。你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栗宪庭:我们强调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是用DV拍出的影像,很宽泛的影像作品。这是一个界限。这是我们在规避电影拍摄的法规问题,但还不是法律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是)作为个人,作为一个工作室这样一个角度来成立一个基金,基金只是一个名字,只是我工作室的一个名字而已,来邀请这些专业人员来研究,小范围的放映。我们并没有面向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