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6:39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龙应台见面读者,《天长地久》议亲情生死


在2019年10月12日于尔湾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女士分享对亲情、生死的感悟
在2019年10月12日于尔湾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女士分享对亲情、生死的感悟

台湾前文化部长、作家龙应台女士的美国“读者见面会”星期六(10月12日)下午在南加州的尔湾举行。逾千名来自台湾、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龙粉”聚集在橙县尔湾的“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聆听龙女士围绕其著作《天长地久》就亲情、生死等人生议题分享观察和见解,并与她进行热烈的互动。

前来参加见面会的读者来自两岸三地,观众席中坐着从儿童到年逾九旬的耄耋老者。

龙应台的开篇分享是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她说,自己在攀登3092米高的道山时,中途休息遇到一对中年男女,注意到男士的背包上挂着一个叮咚作响的瓶子。交谈之后,男士说,这只黄色瓶子里装的是父亲的骨灰。父亲生前是一名爬山爱好者,无数次希望儿子能够一同登山。父亲本来的愿望是离开世界之前,登完台湾所有100座超过3000米的有名高山。他总是邀请儿子一同前往。但是,每次儿子都“太忙了”。父亲很多时候只好作罢。后来,他突然发现父亲不在了。于是,他开始带着父亲的骨灰,按照父亲当年拟定的百岳清单,一心一意来实现父亲的愿望。

第一段
请稍等
嵌入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0:29 0:00

龙应台说:“他跟我说的时候,一方面有一种光荣感,得意于自己正在做这一件重要的、伟大的事情;但另一方面,他的遗憾有多深——真正能够陪伴的时候是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的时候。只有在此时,他才终于‘不忙’了。”

龙应台说,现在面对自己那已经失智的母亲步步走向生命的另一面,她更加关注人生必然面对的“生死学”,因此也与自己的下一代一起就“生死课”进行讨论,使得“生、死”成为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

她说,曾经与长子谈论过自己身后可以化为灰烬,可以如何不在尘世留下痕迹,遭到平时看起来“很酷”的儿子的反对。儿子说,“如果你连墓碑也不留下一块的话,我和弟弟恐怕就会从此割断了跟台湾的联系。”

在2019年10月12日于尔湾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女士与粉丝握手
在2019年10月12日于尔湾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女士与粉丝握手

龙应台称,看来还是应该在台湾的某一处留下一块刻有“龙应台”三个字的石头,以便自己的后代有理由每年回到台湾看望一次,保持他们的身心和文化传承感。

她回忆说,有一年前往祖籍、就是父亲的家乡湖南省衡山县一个名叫“吴迹”的小村。她走在一条非常古老的小巷里,旁边是一串有着很高门槛的小房子。这些房子从外往里看一片漆黑。因为没有窗子、没有光线,屋里的黑暗与小街的阳光反差很大。

在2019年10月12日于尔湾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女士走下讲台问候一名年长粉丝
在2019年10月12日于尔湾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女士走下讲台问候一名年长粉丝
第二段
请稍等
嵌入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0:19 0:00

龙应台说:“我走过每一家时,出于好奇,想探头看看屋里到底有什么,看到每家那小小的所谓客厅里都摆着一副好大的棺材。一个穿着黑衣服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一只黄色的野猫走过去……”

龙应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棺材本来就是摆放在客厅中的;现代人存够钱之后会去买辆车,而过去的社会里则是去买一副棺材。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棺材不是带来恐惧的物件,而是一笔财产,是“我已经可以负担自己后事”的宣言。 甚至有钱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中都会包括一副棺材,意思是娘家连女儿将来的后事都已经承担了。

她说,换言之,旧时价值观中添置的棺材可以相当于我们今天买了部Iphone XI;它与牛、马的价值是并驾齐驱的。这也表明,古代人对“死亡”这个现象比现代人更加坦然。

龙应台分析,“死亡”是传统文化脉络中的一条主轴;在大家族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从小就在接受“生死课”的熏陶,同时也自然参与其中,因此看待生老病死的眼光里不会有陌生,也不会有恐惧。

第三段
请稍等
嵌入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0:14 0:00

她说,“没有上过生死课的结果是,当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人家生病,因此不懂得如何照顾他;等到他过世的时候,我大吃一惊。”

龙应台说,往往子女对病重长者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我每两星期回家探望一次”的层次,来去匆匆。然而,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帮助,不过是个“假动作”。所以,她选择放弃都市生活,搬到失智母亲居住的乡下,每天全程陪伴,打理她的从头到脚。虽然母亲已经不再认识女儿,但是,龙女士说,“我的孩子们都在看着这一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