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观众想象空间的《酥油灯》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

New York.

今年奥斯卡奖的入围电影当中,真人短片《酥油灯》是唯一由中国人导演的一部 。这部电影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为观众提供了广大的的想象空间。

今年入围奥斯卡真人短片项目的五部电影,赫然出现中国导演胡伟和法国制片费雷合作的《酥油灯》,描述摄影师和助理在四川为藏区牧民拍照片的过程。15分钟的电影拍了三年,期间摄影机的位置全程固定,只有帷幕背景升降和人物来往。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

照亮观众想象空间的《酥油灯》

废墟前的笑容

藏民在天安门帷幕布景前留影(酥油灯影片截图)

这种构图形式的灵感源自于迈克尔•纳许拍的照片《华沙,1946》,照片

中失去家园的老人依然面带笑容,似乎还怀着梦想,这让胡伟震惊。胡伟说:“这让我想到很多人,也包括一些西藏的朋友,即便身处很困难复杂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很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

电影的语言、节奏、人物增减和光线色彩,都是胡伟精思熟虑的结果,每张帷幕背景都有其深意,观众的诠释也往往因人而异。

七个帷幕七个故事

导演胡伟沉思 (美国之音国符拍摄)

胡伟说:“这部电影有七个帷幕,所有后面的背景都是二维的,这张照片本身也有关于二维和三维的对换,又像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

制片费雷分析了这种形式的效果,他说:“观众看到静止的画面,却看不到画面外的部分,他们必须自行设想看不到的四周,从而打破了想象力的壁垒。”
跟其他四部入围作品相比,《酥油灯》的形式和内容都独树一帜。

80后的胡伟08年到法国留学,在异乡对身份定位的思考和离散的感触,唤起他多年前在西藏目睹和相识的牧民失散的经验,他决定用电影来记录这种还在发生的变化。

传统与现代的撞击

《酥油灯》导演胡伟和法国制片费雷(美国之音国符拍摄)

胡伟说:“尤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去地域化、现代化的语境下的文化碰撞,当然西藏它有固有的信仰和意识形态,所以这两者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会有更剧烈的碰撞。”

当最后一张背景帷幕掀起,在前面的一桶酥油灯和后面实景的西藏贡嘎雪山之间,是几座正在兴建的铁路桥柱。

《酥油灯》最后一幕(酥油灯影片截图)

胡伟说:“面临这样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我们的自身我们的文明都在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会把我们带向何处,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思考这个问题。”

胡伟刻画无声的撞击、寂静的呐喊,都在观众的心头眼底。

Vimeo视频:《酥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