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造成中苏交恶 西方当时关注

Police look at portraits of missing political activists and journalists that protesters pasted on the gate of the Crimean interior ministry in Simferopol, March 18, 2014.

正在莫斯科举办的一个有关赫鲁晓夫的展览介绍了当时苏联的外交活动、苏共领导人同世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方世界对中苏两个共产党反目为仇的反应。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

多种因素造成中苏交恶 西方当时关注


*苏联俄罗斯一直在争取中国邻国*

1963年的德国镜报周刊 美国之音白桦摄自赫鲁晓夫展览

这个展览显示,苏联在50,60年代就曾积极发展同缅甸和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西方社会当时对中苏关系破裂感到意外和震惊。这位前苏联领导人同毛泽东的关系更远远比不上他同印度的尼赫鲁和其他共产党领袖的友谊。

如果说俄罗斯目前在积极同中国的邻国越南、印度等国家发展关系的话,那么前苏联同样曾大力争取过中国的周边国家。赫鲁晓夫执政时曾访问缅甸,并向缅甸提供了大笔经济和军事援助。

赫鲁晓夫也访问过印度,使苏联同印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中印边境武装冲突中,苏联站在印度一边激怒了同是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的中国。

*苏美交往中国警觉 毛不愿当小兄弟*

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扎哈罗娃说,赫鲁晓夫当时访问美国试图同西方改善关系,赫鲁晓夫同美国拉近关系的举动同样也

赫鲁晓夫1955年访问缅甸 美国之音白桦摄自赫鲁晓夫展览

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不满和怀疑。她说,虽然赫鲁晓夫访美之后访华试图修补同中国的关系,但他的努力没有成功。扎哈罗夫娃认为,对赫鲁晓夫来说,毛泽东是个很难打交道的对手。

扎哈罗娃说:“赫鲁晓夫当年非常重视同印度的关系,但他同中国的关系却十分复杂。毛泽东可以当斯大林的小兄弟,但赫鲁晓夫执政后,毛就完全不想继续当小兄弟了。特别是在苏共20大之后,毛认为,赫鲁晓夫领导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所以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开始推行自己的一套路线。”

1962年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 美国之音白桦摄自赫鲁晓夫展览

赫鲁晓夫和毛泽东两人为争夺共产主义阵营领导权是导致双方关系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待斯大林 中苏截然不同*

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格兰金娜认为,在1956年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开始批判斯大林,摧毁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从那时起,苏共和中共这两个共产党就开始分道扬镳。

格兰金娜说:“苏共20大之后,当时在苏联全国展开了清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活动。但中国共产党人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的报告发言中列举了大量的机密档案资料,这涉及了斯大林的政治迫害,大屠杀和大清洗等等,赫鲁晓夫以这种方式批判斯大林让中国共产党人无法接受。

*瞧不起中共 难有共同语言*

1961年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美国之音白桦摄自赫鲁晓夫展览

从莫斯科的展览上能看到,赫鲁晓夫同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和古巴共产党领导人卡斯特罗的私人关系密切,但他同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关系远远比不上同这些人的友谊。

印度领袖尼赫鲁出身贵族,受过英国的精英教育,但是同信仰马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相比,赫鲁晓夫却能同尼赫鲁找到更多共同语言。分析人士说,苏共领导人过去一直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看成是农民造反起家的政党,因此在内心深处瞧不起中共。

*同毛和霍查关系不好是例外*

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说,赫鲁晓夫的个人性格十分好奇,喜欢新鲜事物,并愿意同人交际。赫鲁晓夫知道建立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友谊对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在当时的苏联外交中,赫鲁晓夫充分利用了他同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但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他同毛泽东,以及他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袖霍查的关系没处理好,这是个例外。

*中苏交恶让西方意外 详尽分析两人不同*

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扎哈罗娃说,著名的德国镜报周刊1963年曾拿出7页的篇幅详细分析了中苏交恶的背景以及两国领导人的性格差别。

扎哈罗娃说:“镜报周刊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不同,从两个人的出身,所受的教育,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最后到两个人的妻子。文章说,赫鲁晓夫经常到全国旅行,很少呆在克里姆林宫。但毛愿意在中南海享受安逸生活,喜欢读书和作诗。”

中苏这两个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共产党关系破裂,随后两国交恶让西方世界感到震惊和意外。中苏关系当时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