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9:25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美中关系回顾(3):人权问题 - 2002-02-22


3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可以说那是人权记录中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然而,在美中两国接触的过程中,人权并没有成为一个问题。1989年之后,美国不断在人权问题上抨击中国,甚至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因为在国际政治中,某个特定时间较为次要的利益不得不让位于更全局性的考虑。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上海公报,两个敌对多年的大国为了抗衡苏联不断增长的威胁,终于走到了一起。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仍在继续,多少人的基本人权遭到践踏,多少人为满足最低生存需求而苦苦挣扎。可以说,那是中国人权记录中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

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一向是美国推崇的基本价值。然而,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在美中关系的头20多年,中国的人权记录似乎根本没有引起美国的兴趣。以1989年天安门事件为转折,人权突然成了美中冲突的一个焦点,美国甚至因此而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推崇的一些价值观,是否只不过是些权宜手段,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呢?

*美国的利益可以分为三类*

当年参与打开美中关系大门的前驻华大使洛德指出,事实上,美国一直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但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最关注的还是战略利益。洛德说:“70年代初到80年代,美国关注的是地缘政治。尽管我们也向中国人提出人权问题,但人权当时不是我们之间的主要问题。在我担任驻华大使的那个时期,人权问题就比较突出了。我和中国方面多次谈过这个问题,特别是中国对西藏和政治犯的政策。”“毫无疑问,冷战结束以来,人权在我们同中国等国家打交道的时候,成为一个更受关注的因素了。而冷战期间,由于苏联的威胁,由于我们在同莫斯科的全球战略竞争中需要盟友,所以我们往往淡化人权问题。”

这也正如尼克松中心中国研究部主任兰普顿所分析的那样,在一个国家的诸多利益当中,必须依特定时期的特定需要做出取舍。兰普顿说:“美国的利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安全利益,二是经济利益,三是人道方面的利益。当美国人必须在人权和经济利益当中做出选择的时候,会觉得十分困难。但是一旦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安全利益就压倒了对人权和经济利益的考虑。1989年中国发生天安门事件,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对美国的安全威胁不复存在,把美国和中国连接在一起的这根纽带不复存在,这样,人权和经济领域的矛盾就突显出来了。”

兰普顿认为,这同样可以解释美中关系在布什政府初期陷入紧张、现在又趋于缓和的原因。9月11号之前,人权在美中关系中非常突出。但是9月11号之后,许多人就开始用比较温和的口气来谈论这个问题了,因为他们认识到,目前美国在更重要的领域、也就是反恐战争中需要中国的合作。兰普顿说:“当安全看上去受到威胁、而中国会对我们的安全有所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倾向于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在经济和人权等方面的分歧。”

*布什会特别关注宗教自由问题*

不过,洛德认为,和他80年代在中国担任大使的时候相比,中国现在在某些方面的人权记录恶化了。布什政府不会对这些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洛德说:“特别是宗教自由这个问题,这也是人权的一部份。布什总统是个很虔诚的教徒。他特别关注中国的基督徒、穆斯林以及藏人受迫害的情况。所以我不认为布什政府会相对淡化人权问题,人权问题会成为我们关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尽管不会是唯一的内容。”

玛丽埃塔大学的易小熊教授则认为,美中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不同,注定了人权问题会长期存在下去:“中国现在民族主义的情绪在上升,他们认为美国所谓人权是横加于民族主义之上的西方的攻击性的、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东西。这个问题我认为不但不会降温,而且会加温,很可能成为跟台湾问题一样大的问题。”

易小熊指出,多年来,中国政府可以通过释放几名异议人士等方法,缓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政府的批评,缓和一下国际压力。但现在中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使得中国政府不能再轻易对西方做出让步姿态,因此人权问题会变得更加尖锐。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特朗普2.0国安团队成形 对中更强硬?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3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