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7:41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冲击世界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之后,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美逆差上千亿*

根据「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的最新研究报告,在1989年到2003年这14年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了20倍,从1989年的6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40亿美元,2004年估计将超过1500亿美元。与此同时,在这14年里,随着贸易逆差的冲天而上,美国总共损失了150万个工作机会。

观察人士指出,其实受到中国经济崛起冲击的并不仅仅是美国。从中国大陆的近邻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到东南亚,从欧洲到澳洲,以至非洲和拉美,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中国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香港得失*

香港特区政府财务司司长办公室经济顾问郭国全表示,从80年代初期开始,香港的制造业就开始转移到中国大陆。他认为,制造业的转移虽然给香港就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促进了香港贸易、物流、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郭国全说:“国内经济上来了,也带动了新的一批国内企业和国内消费者,他们都希望来香港,利用香港这个平台,打进国际市场。所以,这个是制造了新的一批香港的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一个新的发展的机遇。同一时间,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他们不单是一个生产者,他们也是一个消费者。这个发展最明显,对香港来说,就是很多旅游的人到香港来,所以推动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日本产业空洞化和中国威胁论今昔*

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日本也有同香港近似的经历。日本制造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的情况,中国是最为突出的。几年前,面对日本企业向中国大举转移生产基地,日本曾经出现“产业空洞化”和“中国威胁论”。日本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产业构造科长 添田隆秀认为,目前这些论调正在退潮。

添田说:“产业空洞化和中国经济威胁论已经失去市场,其背景是日本景气恢复、失业率开始下降,以及日本国内也出现新建生产基地的动向。更主要的是,转移生产基地的这些企业收益获得增加。”

*对美弊大于利?*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国际项目主任斯科特认为,美中贸易给美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尤其是在过去的14年里导致美国丧失了150万个工作机会。他指出,美国向中国的产业转移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行业也加入了这股潮流。中国现在对美国的产品出口中,高科技产品的增加已经快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

但是另外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则认为,美中贸易和美国就业情况没有必然联系。美国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里斯沃尔德认为,即使失去150万个工作机会的统计是对的,那也是美国过去整整15年的总和,只占这个时期总失业率的1%。格里斯沃尔德还表示,美国不应该只注意到失业,还应该注意到,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使得美国得以长期保持低利率的情况。

*欧洲产业对华转移情况*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拜罗特在谈到中国贸易发展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时指出,欧洲受到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没有美国那么明显。

拜罗特说:“这一现象波及欧洲所有产业,但程度各异。准确地说,欧洲各个产业并没有普遍发生向中国转移的现象。已经发生的转移主要基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因素。”

*成本价格低 竞争力强*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茅于轼指出,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所以需要从其它国家大量进口某些原材料,而中国又必须压低产品价格通过大量出口来换取进口产品,所以中国出口和外国产品竞争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制造成本较低,价钱比较便宜。

茅于轼说:“现在亚洲国家进口中国的家电产品,价钱比过去进口日本的产品要便宜得多,所以消费者是能够享受比较低价但质量也还不错的一些产品。在出口竞争方面,亚洲国家肯定要受损失,因为中国的竞争力比较强。”

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影响力这个话题将会继续不断的受到国际上的密切关注,我们将会就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包括汇率和利率以及金融政策等问题作更多的报道。

美国之音驻东京记者小玉、驻香港记者莉雅、驻巴黎记者爱玛、驻台北记者张佩芝参与了以上报道的采访和制作。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美国之音专访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军史学家--维克多.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中国是乌克兰战争的最大赢家?美东时间本周六上午9点敬请准时收看《纵深视角》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