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中国多个地方爆发了反日运动,不过最近日本对中国十几岁的青少年做的民意测验显示,上海的青少年对日本印象良好。该调查还显示,两国青少年的人生观不同。
日本大型广告公司博报堂的生活综合研究所最近发表了今年8月对上海200名16岁至19岁的青少年调查的结果,其中上海男青少年对日本的印象,依次是动画片、高科技、樱花、经济繁荣、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等。女青少年对日本的印象依次是樱花、动画片、富士山、经济繁荣、高科技、国民团结等。男女都因日本人礼仪端正和勤劳有良好印象。
*上海青少年受日本影响较大*
日本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岛宏对这个调查结果没反映今年春天上海也出现的反日活动有这样的解释。他说:“上海是中国富裕的地方,也有很多了解日本的渠道,而且上海青少年主要是消费者,他们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比较大。”
涩谷是东京一个青少年喜欢聚集的地区。博报堂这次也对东京作了相同人数和年龄的调查,结果显示东京的青少年都有手机,他们和上海7成持有手机的青少年一样,每月支付的电话费约占零用钱的两成。但双方人生观却不同。
东京的青少年,无论男女,希望领取容易获得的专业执照和找个安定工作的人相当广泛;而上海的青少年想从事电脑行业、当教师、医生和当老板、作高级白领的男女青少年都相当普遍。
*GDP增长速度不同影响人生观*
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学部经济学教授司马纯诗认为,中日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不同,造成了彼此青少年不同的人生观。
司马纯诗说:“GDP生长速度高的时候,人对将来有希望,给年青人的感觉完全不同。但在日本,现在大概已经没有那种希望了。”
记者:“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有那种希望?”
司马纯诗:“也是,也是,就是那个样子。在1950年代,日本人就是那样,对将来有很大、很大希望。”
*日本女孩愿做家庭妇女*
博报堂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上海和东京的男青少年虽然都最喜欢温柔的女士,但上海的男青少年也喜欢性格积极的女士;而上海的女青少年最喜欢有才能和有男人味的男士,日本的女青少年则最喜欢温柔的男士,并把作家庭妇女作为选择职业的第五志愿。
司马纯诗认为,这是日本社会原因造成。司马纯诗说:
“在上海,女人的机会是很大的。但在日本,女人在外面干起来没那些希望。譬如你能干、干得好,也会得到社会地位的话,她们也拼命地干。但如果叫男人拼命地干,自己到家庭里帮助这个男人更好的话,那就那样干。年青人在社会的情况也不同,上海人有许多人想要到外面竞争;日本人对外有兴趣,但是生活上还是想要在国内。”
上海与东京的人均收入如果从物价差异考虑,可能达到的实际生活水平差不太多,但双方的社会竞争体制和文化背景、价值观有差异,司马纯诗说,他对博报堂这一调查结果没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