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7:46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中国企业进军海外(1)


2005年,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海外,规模庞大的海外收购案此起彼伏。这些收购案背后的动因何在?中海油和海尔的收购失败给了其它中国企业哪些启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2006年是否会更进一步?

*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机成熟?*

过去一年里,中国企业声势浩大地进军海外,拉开了大规模海外收购的帷幕。从年初联想完成对IBM个人电脑部门的收购;到中海油出价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以及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收购美泰电器公司双双失利;到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和南京汽车集团成功收购罗孚汽车公司,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消息频频走入人们的视线。

《中国世纪》一书的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费希尔商学院教授申卡尔认为,2005年之所以会有这么多见诸报端的收购案,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今年收购案的规模比前两年大得多,比如说中海油原打算收购优尼科的手笔就很大;其次是收购对象开始指向美国企业。”

申卡尔教授说,这些变化说明,中国的企业正在逐渐成熟,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手里掌握了足够的资源,而且也说明中国政府认为,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政府支持企业走向海外*

从2005年中国企业收购的目标看,主要是能源型企业,例如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和优尼科石油公司;外国名牌产品,如美泰和罗孚汽车等,还有就是高科技领域内的品牌,如 IBM。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申卡尔教授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支持这些企业走向海外,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中国政府认为,收购外国企业可以减轻汇率压力;其次,中国政府相信,必须要树立‘国家领军型’企业,让中国企业成为严肃的国际竞争者;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政府支持对能源资产的收购。”

*靠政府特权垄断市场*

中国政府的财力支持,无疑是很多中国企业敢于狮子大开口的背景。中海油出价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受到美国国会阻挠的理由之一,就是中海油实属国有企业,用的是国库里的钱。那么,从中国企业自身的素质出发,走向海外的时机是否确实已经成熟了呢?原《深圳法制报》编辑、旅美经济学家何清涟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她告诉记者说:“中国政府这些年通过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确实培育了一大批垄断行业的经济寡头,但是这些经济寡头不是靠自己的管理、企业的内在素质和竞争力来赢得市场,而是靠政府给的特权垄断市场的。”

*走向海外为必经之路*

美国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也认为,从中国企业本身的素质来讲,肯定是尚未成熟到可以到海外收购的阶段,因为这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和收购经验都很欠缺。但是陈志武教授同时提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转折点,走向海外是必经之路。一来,中国的发展需要能源,二来,中国制造业也急需打开国际出口市场。

他说:“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个是要意识到最初做的这些收购项目十有八九最后从经济上来说都会是失败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是中国企业、或者是任何其它国家的企业在海外做并购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学费。”

*不应追捧标志型项目*

2005年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道路并不平坦。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以及海尔收购美泰的案子相继以失败告终。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总结说,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在海外并购的规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高度。

他说:“中国的国有企业到海外收购,越来越追捧那种大的项目和需要很多资金的‘标志型’项目,我觉得这个趋势不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要在明天的节目中为您分析介绍。

VOA卫视(直播)

请稍等

没有现场直播

0:00 0:00 直播
欢迎在YouTube直播聊天室参与节目讨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拜登批准TikTok法 如何折射美中博弈?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49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4/26【时事大家谈】布林肯携三大目标访华,最终成绩单得几分?制裁北京援助俄罗斯,美国会动用“金融核武”这一招? 嘉宾:悉尼科技大学中国学副教授冯崇义博士;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孙国祥教授 主持人:陈小平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