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4:34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专家:中国须加速银行改革


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固定投资反弹、企业利润下降和储蓄率提高的问题日益成为决策者关注的焦点。美国专家认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加速银行业改革。

*中国日报: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去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但是,中国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星期二发表文章指出,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一些原有的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给北京的决策者增添了更多的忧虑。

中国日报指出了三大经济问题: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出现强烈反弹,工业生产利润下降,以及储蓄率增高。文章认为,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的协调运作,从多方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文章强调,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相当复杂,要想像过去那样通过简单的行政指令来处理宏观经济问题已经行不通了。

*谭慎格:改革银行系统*

美国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的亚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谭慎格赞成中国日报提出的治理三大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谭慎格认为,在多种改革选择中,银行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这三大问题之所以构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跟中国银行体系的落后分不开。

谭慎格对记者说:“中国货币政策的最大问题就是银行体系效率不高。当银行的储蓄率很高时,它必须以正确的方式来运用这些资金,意味着它需要以有效的利率向可靠的、信誉好的借款者提供贷款。中国绝对需要进行银行改革。我想改革的唯一方式就是应该让外资银行参与竞争,迫使中国的银行提高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1月初公布了2006年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4%,广义货币M2增长16%,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这些目标和去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体现了中央银行希望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谭慎格:货币政策被动*

美国传统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谭慎格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对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发表了他的看法:

“在我看来,这项政策很正常,很正确。事实上我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还有一点点保守。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我感觉中国的货币政策有些被动,它只是让经济的增长来指导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反过来。”

狭义货币M1主要由活期存款构成,是企业间商品、服务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结算工具,其增速直接反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活跃程度。M2即M1加上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最全面的一个指标。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俄伊北京会晤 中国能解伊核难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3:07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