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8:46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中国银行否认受美影响利润将下跌


中国银行星期二发表声明,否认它所持有的与美国次级房贷有关的债券资产会使2007年的利润大幅下跌甚至出现亏损。当天,该银行的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被停止交易。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以及中国国内的信贷紧缩会导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增加。

*声明利润仍将增长*

中国银行在其股票两天来急剧下跌之后发表声明,否认香港南华早报1月21号的有关报导。该报导说,中国银行可能因为持有次按债券导致银行2007年盈利大幅下降,甚至亏损。中国银行在声明中表示,南华早报的上述报导毫无依据,也不清楚其来源。

中国银行还声明,根据他们初步掌握的未经审计的2007年经营情况,并考虑次按债券减值和处置损失,中国银行2007年税后利润较上年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声明表示,中国银行将根据有关监管规定及时披露有关信息。

在南华早报报导了有关消息之后,中国银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星期一下跌了6.39%,星期二又继续下跌了8.6%。

*被上交所停止股票交易*

对于股价的急速变动,中国银行应香港联合交易所的要求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董事会并不知悉导致银行股票价格变动的任何原因,并且确认目前并没有任何有关收购或变卖的商谈或协议须予公开,也不知悉有任何足以或可能影响价格的事宜须予公开。由于中国银行没有及时对有关事态做出反应,上交所星期二停止了其股票的交易。

中国银行是中国拥有次按债券最多的银行。在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去年8月爆发的时候,该银行报告说持有的次按债券资产达到96.5亿美元,但是表示,他们预计这方面的损失应该比较小,因为它只持有信用评级高的资产。去年10月,中国银行又表示,他们所持有的次按债券资产下降到79.5亿美元,并且准备做出4亿7千3百万美元的潜在资产减值。

由于中国的有关规定并不要求中国的银行在今年4月之前公布其在次按债券领域的损失,有分析人士猜测,中国银行在次按债券中的损失可能高达20亿美元,占其所有次按债券资产的四分之一。这个损失会对中国银行的盈利带来一些影响。该银行2006年的净盈利达到创记录的60亿美元,去年第三季度的利润为21.2亿美元,同比增加23%。

一位最近刚刚访问北京并且与中国银行的高级官员举行了会晤的消息人士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问询时表示,他因为掌握有关的内部信息,所以不方便就此问题发表评论。不过,他表示,他并不对有关的问题感到关注。他还认为,市场对中国银行的有关报导做出了过度反应。

*分析:中国的银行难免不受美影响*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琳达.岳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国有大中型银行最近几年通过公开上市和获得海外证券资产的形式加大了它们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因此难免不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

她说:“我们已经开始听到好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包括中国银行,拥有与美国次按债券有关的资产。据信这些资产大约有100亿美元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所以今年,中国的银行可能无法不受到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

*分析:中国的银行所受影响有限*

不过,这位经济学家强调,次按债券只是这些银行所持资产的一小部分。

她说:“大多数中国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仍然是在中国国内经济方面。所以,100亿美元也许很多,但是,中国的储蓄率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每年的储蓄额超过一万亿美元。中国的大银行在这上面仍然拥有很稳固的立足点。”

这位经济学教授还指出,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不如西方,金融衍生产品也不像在西方那样普及,因此即使受到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

如果中国的所有银行所持次按债券据信为1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银行所持的次按债券接近80亿美元,那么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银行持有的次按债券资产在20亿美元左右。

*分析:中国银行业呆胀率或上升*

中国的经济学家警告说,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国国内为防止经济过热和控制日益上涨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信贷紧缩会使中国银行业的呆胀率上升。

中国当局从1999年开始采取的对银行进行资产重组以及大量注资等措施,大大改善了中国银行业的呆胀率和资金充足率。到2007年底,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即四大国有银行以及12个股份银行的呆胀率从2006年底的7.5%下降到6.7%。在此之前,有些银行的坏帐比例高达30%到40%。

分析人士说,中国当局为了控制资产泡沫和投资的过快增长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采取的大煞车可能会使数以千计的开发商和建筑公司陷入倒闭,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坏帐。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吴邦国和“五不搞”为当今中国留下了什么?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3:49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