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29 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美国媒体评中国(2010年11月2日)


以下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11月2日发表该报专栏撰稿人法里德·札卡利亚的文章,题目是“奥巴马总统,亚洲在呼唤”。文章说,在中期选举之后,奥巴马总统将跟许多遭遇中期选举挫折的前任总统一样出国访问。他本星期即将开始的拖延已久的亚洲之行碰巧来得正是时候。“亚洲主要国家正在对美国的力量表现出显著的、而且是日益增加的兴趣。”

札卡利亚的文章说,“仅仅几年前,假如你到亚洲去,大家谈论的还都是美国的无关紧要,以及中国力量的崛起。2006年,分析家乔舒娅·柯兰兹克宣称,中国的‘软实力’在东南亚已经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可能第一次面临一种局面,即眼看着另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在一个重要地区超越美国的影响力。’两年之后,新加坡前外交官、后来的精明学者基舍尔·马布巴尼写道,中国的‘巧实力’及其一系列外交成功,来自于‘北京在地缘政治方面的能力超越华盛顿的无能趋势。......西方媒体没能充分意识到中国地缘政治学精明的性质和深度。’”

札卡利亚的文章说,“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中国大规模增加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援助,其规模远远超过美国的援助。中国利用贸易作为工具来奖励那些跟她合作的邻国。亚洲国家希望发展经济,就必须跟亚洲这个最大的市场建立纽带关系。”

札卡利亚的文章说,“但是,过去一年里,中国的行为在很多亚洲国家首都引起了不安。......对中国进行的最严峻的重新思考似乎发生在东京。......上星期,中国突然取消了预定在东亚高峰会议上跟日本的会谈。与此同时,那次高峰会议的明星是代表美国的希拉里·克林顿。”

札卡利亚的文章说,“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的时候,欢迎中国的崛起是容易的。现在中国崛起已经是一个现实,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正在变得有趣起来。”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11/01/AR2010110103432.html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11月1日发表国际先驱论坛报撰稿人菲利浦·鲍林的文章,题目是“许多国家当中的两国。”文章说,“高峰会议充其量是象征性的。上星期在河内举行的东亚高峰会议象征性十足。”

鲍林的文章说,“这次高峰会议显示,美国已经认识到需要多种多样的非正式盟友,以应对中国的崛起,也显示了中国意识到它的邻国并没有照单全收它所说的和平崛起。”

鲍林的文章说,“俄罗斯、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会议上发出信息,表示他们不希望看到两国集团,即美国和中国势力圈组成的世界成为现实。东亚地区的多边主义在河内成年了。”

鲍林的文章说,“东南亚地区现在是影响力竞争的角斗场,牵涉好几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有关国家的问题和利益是不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有时候相互龃龉。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局面。但是,各国共同的问题是如何应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的缓慢衰落。”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

以上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VOA卫视最新视频

专访辛灏年:解剖六四 改良还是革命?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55:26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