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12月14日发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师德·斯旺的文章,题目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代价:价格上升越来越是结构性的了,北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文章说,“今年中国的劳工躁动成为新闻。劳工躁动导致大部分省份最低工资上升。在今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新近的通胀只是用季节和天气影响食品价格、或者是用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已经解释不了了。结构性的变化出现了。这些变化来自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趋势从200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但只是到现在其影响才明显起来。”
德·斯旺的文章说,“随着制造业的高工资把农民从农业吸引开来,劳动力成本成为食品成本的一个显著部分,这种情况是第一次出现。这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中国官方新闻媒体报导说,自今年年初以来,一些地区的农民工工资上升幅度高达百分之百。由于农民工季节工资和制造业最低工资之间差距巨大,食品成本当中的劳动力比重只能是还要上升。”
德·斯旺的文章说,“这并不是说工资上升是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由于供应方面的异常以及诸多的循环性因素,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在2008年2月达到23.3%的顶峰。今年,由于跟天气相关的障碍和全球商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今年11月上涨11.7%。中国在过去两年里也经历了规模巨大的银根宽松,因为当局试图减缓全球经济增长下滑的影响。这种新的流动性潮流不可避免地带来通货膨胀的后果。”
德·斯旺的文章说,“工资是当今中国食品价格当中的一个小的、但日益增长的因素。这跟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影响异曲同工。过去,投资者在分析中国制造厂商前景的时候对劳动力成本没有给予多少注意,因为工资只占销售的商品成本的一个很小部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以前的工资增长总是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今年,投资者开始注意劳动力成本了。目前工资依然是整体的成本结构中的一小部分,但已经不能忽略不计,而且其分额在增长。”
德·斯旺的文章说,“工资增长也跟目前通货膨胀的其他结构性因素不一样。例如,最近很多人大谈中国由于城市化导致农田缩减的问题。但是,劳动力工资的比重在今后的几年里大有可能继续稳步上升,因为中国的人口结构显示了新增加的劳动力要逐渐减少。”
德·斯旺的文章说,“解决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短期办法或许不少。中国政府最近采取了一些压抑食品价格上涨的措施,如向市场投放各种农产品储备,减免蔬菜运输的交通过路费,可能要实行最高限价,等等。这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这些措施看来只是适用于抑制2007年到08年的食品价格上涨。而在当时的食品价格上涨当中,工资的影响很小。”
德·斯旺的文章说,“北京也不应当放慢工资增长速度。市场的力量在推动工资增长,因为劳动力剩余即将结束,中国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上升。这一动态对中国逐渐转变为经济增长更多由消费推动的目标至关重要。另外,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自动化程度很低,劳动生产率继续快速上升还有空间。”
德·斯旺的文章说,“人民币升值必须是解决办法的重要一部分。人民币币值相对疲软,伤害中国这个商品进口大国的成本结构。在工资占售出的商品成本分额很小的时候还无所谓。但是,在工资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币值低估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明显起来。”
德·斯旺的文章说,“让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助于减轻主要食品商品如大豆的价格压力,因为大豆是以美元标价的。中国当局可能不愿意让工资上升,同时让货币升值,因为两者会对出口企业的利润造成压力。但人民币升值将让所有的中国家庭受益,对最贫穷的家庭影响尤其大。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长应当持续减轻工资增长对制造业利率的影响。”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3727804576017002588787970.html
以上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