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中国为控制信贷过量开始采取紧缩措施。而这却带旺了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熟悉中国金融状况的专家认为,民间信贷在尚未成熟的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但是当前的局面却凸显出中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顽固症结。
在中国,很多人因为涉及私自经营金融业务被政府法办。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浙江“富姐”吴英因为非法集资被判极刑就是一例。
不过,民间信贷本身并不违法,前提是要遵守当局制定的法规。但是在中国,合法与非法之间的这条线很多时候是模糊的。大量的民间信贷活动就处于这样的灰色地带。
美国智囊机构传统基金会的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说,这样的信贷机构往往越界,违反政府制定的法规。
他说:“它们是非国有、非银行性质的金融公司。也就是说,它们不属于国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但是却从事信贷业务......但是它们也会做违法的事,因为它们收取更高的利息。”
这样的放贷公司现在却借当局收紧信贷发放的“东风”,生意陡然看涨。
路透社报导说,近几个月中国政府收紧了信贷条件,这些半合法、很大程度上不受监管的小规模放贷机构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许多急需融资的公司的至关重要的现金来源。
而这些缺钱的公司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当政府为抑制通胀,同时为控制银行信贷发放而采取紧缩措施的时候,它们首先感受到寒意。它们本来就难以从国有银行借到钱,现在只能求助于这些民间信贷机构。
路透社说,放贷方收取的利息不能超出央行设定的基准贷款利率的四倍。但是这些小公司在提供短期贷款时,要求的利息往往超过这个界限。报导说,非正规信贷公司目前提供的短期贷款利息普遍为每个月2到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按年率计,是央行当前利率6.06%的5倍。
温州一家小型信贷公司的一个管理人员对路透社说,在温州这个被称作中国灰色银行业中心的城市,非正式贷款利息在过去一年间翻了一番。
报导说,许多地方政府其实在鼓励这些小型信贷公司,因为这些通过个人和公司集资的公司有助于刺激地方经济。
近些年,这样的小型放贷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路透社的报导说,中国目前已经有近两千家这样的公司。
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特色。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沃伦·贝利(Warren Bailey)说,这样的民间信贷机构过去在台湾和韩国也一度盛行。
他说:“在那些增长迅速,但金融体系尚不成熟的国家,你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大约20年前,如果你需要按揭,但是由于银行系统不完善,其他的方式就会大行其道,其中一些非常不正规。”
但是,贝利说,中国的民间信贷兴旺的背后,反映出中国银行业的虚弱。
他说:“那些正规的中国银行本身并不是具有竞争力、在商业上可行的机构。这或许是因为它们受到了保护......在对待潜在客户时,不论是大公司、小企业,还是家庭,它们都不习惯去了解借贷方是否有良好的信用。所以,我认为这些规模庞大但却发育不健全的银行,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传统基金会的经济学者史剑道则指出,中国官办银行在信贷上没有责任感的原因在于,即便它们放贷给无法偿贷的亏损国有企业,也不会有人追究责任;而给私人企业贷款,它们可能就会有麻烦。
路透社报导提及的另一个使民间信贷生意兴旺的因素是,由通胀导致的实际为负的利率,也鼓励人们追逐更具风险和高收益的另类手段。
史剑道说,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放开利率。他说:“长期性的问题当然是中国对利率的控制。这自然就催生出超越合法利率的贷款黑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放开汇率。那样,黑市就会完全消失。”
但是,他对于中国是否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改革没有信心。他说,中国早在1998年的时候就说要进行利率改革,但至今仍未见动静。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10/2 【时事大家谈】北京大做文章,美国“停摆窘境”能圆“东升西降”说?房地产危机深不见底,许家印走到今天谁之过?嘉宾:《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先生;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荣休教授文贯中;主持人: 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