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20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美国媒体评中国(2011年4月11日)


以下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4月6日发表该报艺术评论撰稿人赫兰德·科特的评论,题目是“一位艺术家承担了中国的良心的角色。”评论说,“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在即将登上飞往香港的飞机的时候被警方抓走并失踪。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21世纪的人物,拥有全球意识,善于运用媒体,结交广泛。他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代表。这种文化虽然大多数西方人不熟悉,但在中国却历史悠久。”

科特的评论说,“在30年的艺术生涯中,艾未未常常冒着经过估算的个人风险,把他的两种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对中国政府直言不讳的批评者角色,并从中国境内发出他的最严厉的批评。在被抓、被拘留之后,他能否在中国继续保持这种角色看来不好说了。”

科特的评论说,“从西方的视角来看,艾未未的艺术生涯符合一种常见的模式。西方人倾向于喜欢的当代中国艺术家在美学上是打破传统的。在这方面,艾未未一直没有让鉴赏者失望。1990年代,他把可口可乐的商标画在中国的古瓶上,打碎传统的中国家具,在白宫、埃菲尔铁塔和天安门广场自拍,并且竖起一根手指头表示不屑。”

科特的评论说,“但这种杜尚风格的动作慢慢演变为大规模的社会性艺术创作项目。在2007年德国的卡塞尔举行的纪录片电影节上,他展出了一件名为‘童话’的概念艺术品。他在整个展出期间摆出1001把中国的古董椅子,让人可以随便坐。他在室外用1001个从明代和清代房屋拆卸下来的门搭建了一个建筑。那些古代房屋在中国各地城市的房地产大开发中被拆除。通过互联网,他招募了1001个中国志愿者在电影节期间在卡塞尔生活。”

科特的评论说,“总而言之,艾未未让人感到中国吸引人,令人困惑,同时也可怜。那些椅子坐上去感觉不错。但人们很难明白那些来自中国的暂时居民是什么意思,而那些人也似乎同样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在那里。用旧门搭建起来的建筑最后倒塌了。总起来说,‘童话’让人看到的中国并不妙。”

科特的评论说,“从政治上说,艾未未逐渐被中国当局看作是一门难以控制的大炮,而且历史可疑。1970年代后期,他是言论自由的鼓动者。后来,他是反叛艺术运动的成员。从1981年到1993年,他居住在纽约。但是,作为一位国际名人,他依然是中国帽子上的一根花翎。那时中国竭尽全力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成为文化大国。”

科特的评论说,“出于这种考虑,中国政府邀请艾未未跟瑞士建筑设计所赫佐格和德缪龙合作,设计奥林匹克体育场,也就是后来的鸟巢体育场。他给予了合作,结果是设计大获成功。”

科特的评论说,“然后,发生了令人惊异的事情。艾未未谴责北京奥运会是粉饰中国的压制性和贪婪的政府的面子工程。在2008年四川发生地震、豆腐渣学校楼房倒塌导致成千儿童死亡和失踪之后,他成为强烈批评政府的活动人士。”

科特的评论说,“在中国官方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地震救灾的振奋人心的录像之际,艾未未来到四川,自己拍摄电影,跟遇难儿童和失踪儿童的悲痛的家长交谈,利用他读者众多的博客指责四川官员贪污,导致学校楼房建造质量恶劣。他指责北京最高领导层也在进行掩盖。”

科特的评论说,“对任何熟悉中国强硬的官方政治的人来说,艾未未的这些咄咄逼人的话简直是自寻死路,而北京政府的沉默也令人困惑。但在这样的时候,无论是艾未未还是中国政府都是在扮演自古以来几乎是仪式性的角色。在可以追溯到孔夫子的中国文化中,读书人的传统角色就是谴责统治者胡作非为,尤其是胡作非为伤及无辜,给社会带来不和谐。”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http://www.nytimes.com/2011/04/06/arts/design/ai-weiwei-takes-role-of-chinas-conscience.html

以上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股市全凭政策托底,A股能否迎来第二波爆发?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1:2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