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5:19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中国网络安全审查“组合拳”学者:全面管制时代来临


资料照: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资料照: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办)针对网络审查再祭出一系列新规,除自8月1日起要求境内各网络平台严格核实使用者的身分外,也发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严格管控数据跨国流通,更对中国最重要的学术平台“知网”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分析人士表示,时值中国经济走缓及美中科技战升温之际,这是中共以国安之名展开的“维稳”举措,恐引发经济冲击和产学界的负面寒禅效应。

中国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将自8月1日起正式生效,届时互联网用户的注册号须填写真实职业,也将揭露IP地址,而部分专业领域账号的注册更须提供核验材料。

北京当局不仅严管注册账号,就连网络发文也不放过。过去中国网民常用错别字、同音、谐音或相近的文字、数字和符号来发表敏感文章,也就是俗称“打擦边球”的方式,来规避审查,现在都遭明文禁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指出,新规出台是因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网络用户数已达10.3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73.0%,却时常发生滥用账号传播假讯息等行为,危害国家安全,也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新规 严控“数据出境”

同样是以国家安全为名,网信办7月7日发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营运者向境外提供用户个人的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先提出申报并进行安全评估。

该《办法》规定,申报门坎为处理100万人以上之个人信息或自去年起累计向境外提供10万人之个人信息或1万人敏感信息的数据处理者。此外,所有重要数据出境均须经安全评估。

对此监管新归,来自北京的“汉坤律师事务”合伙人段志超7月8日于《安全内参》平台发表文章指出,新规体现中国政府对于大量个人信息出境之风险感到谨慎与担忧,由于新设的申报门坎偏低,9月1日正式上路后,将对在华的跨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严格限制。

段志超认为,《办法》出台后,跨国企业势必得调整IT平台及内部的组织架构,也须增加前期投入成本,而为了避免评估程序冗长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要扩大投资软硬件,以实现“数据本地化”,这将对跨国企业带来无可避免的昂贵选择。

知网遭网络安全审查 学者指为应对美中科技战

除了一般网络使用者和跨国企业面临紧缩的限制,网信办6月底也对中国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展开网络安全审查,并约谈其负责人,使其成为今年2月《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以来首家被查的公司。

知网全名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自2017年起就自诩为全球最大的学术研究平台,拥有超过2,000万名个人用户及每日平均千万次的检索量。知网称其所收录的期刊达8,540多种,超过6000万篇的全文收录,占全中国已发表学术资源的95%以上。

根据网信办的公告,审查知网是因其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和涉及国防、工业、电讯、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卫生健康、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包括中国重大的科技成果及关键技术动态等敏感讯息。

知网遭审查的消息一出,网民叫好者为数不少。

部分网民认为,知网“店大欺客”形成垄断且不断涨价,纷纷留言称:“干得好”、“快把它给弄掉”或“知网有难,八方点赞”等冷嘲热讽的说法。

不过,观察人士分析,中国政府之所以审查知网,实因担忧知网所掌握的海量数据,在美中科技战打得火热之际,恐成为外国情报机构“合法的情报来源”。

位于台北的台湾法律科技协会理事长江雅绮(照片提供:江雅绮)
位于台北的台湾法律科技协会理事长江雅绮(照片提供:江雅绮)

位于台北的台湾法律科技协会理事长江雅绮告诉美国之音:“这些学术资源网里面包含可能中国最新的科技发展、研发技术、知识的累积,如果有人好好地对这些数据库进行爬梳或者是分析,大家就会看到中国各领域科学发展的一个图像。”

江雅绮分析,无论是审查知网,管制数据出境,还是强化一般中国网民的监管,共通点都是出于“国家安全”。为此,中国已先后发布《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安全审查等规定,完备法源后才重拳出手。

其中,中共也将人民对施政的负面观感视为国安威胁,因此,江雅绮认为,这一系列的监管说穿了其实是在“维稳”,而且紧接著网络控管后,官方会不会继续收紧中国学界与外国学界间的实质交流,值得进一步关注。

江雅绮说,当科技公司的数据使用遭到管制,个人用户也须“实名制”,留下明确的网络轨迹时,这就是“全面控制时代”的来临。

从滴滴到知网 中国严防关键数据外流

现于台北访问的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hina Media Project)主任班志远(David Bandurski)以电邮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认为,中国的网络监管新规,赋予中共法源,可充份行使裁量权,来全面掌控中国政经和社会信息的流动。

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班志远
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班志远

班志远说:“虽然名为数据出境,但新规也适用境外人士,包括研究人员,读取储存在中国境内的数据。此外,该规定所谓‘重要数据’的定义太过空泛,可能最终配合当局的意图来适用。”

针对遭审查的知网,班志远于7月6日发表论文称,中国网络安全审查一年来早已常态化。例如,网约车龙头滴滴全球和货运搭桥平台满帮集团、在线招聘网站看准网都历经过审查和禁止新用户注册等监管程序,直到最近才被先后解禁。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相较于滴滴等公司,知网作为一个大型的知识产品平台,其所涉及的审查问题更为复杂,内容可能包括产品服务的安全性及核心数据遭窃取、泄漏、毁损及非法使用、非法出境的风险等多重因素。

但班志远认为,知网所刊载的文章早已经过学术论文审核,因此,官媒提出知网遭“非法使用”的风险恐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范围。

例如,中国知名商业数据网站“天眼查”就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用来揪出专门生产脸部辨识系统的中国公司。而“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1.3亿篇判决书也可疏理出中国人士因言获罪的各种荒谬判决。

班志远说,中国现在禁止用户从境外检索这类数据库,显示北京对公共数据的高度敏感性,未来恐将据以展开更严密的控制。

严控网络“维稳”学者:负面效应丛生

位于台北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锦俊长期关注中国的网络科技政策。他认为,网信办祭出的一系列监管紧缩措施,凸显出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网络政策领域出现“不同调”的矛盾。

位于台北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锦俊(照片提供:张锦俊)
位于台北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锦俊(照片提供:张锦俊)

张锦俊分析,网信办属于党务机构,而金融等领域的监管则归国务院管,但近来外界看到,蚂蚁金服上市案被叫停后,总理李克强虽出面喊话,强调政府鼓励共享经济,但相关政策却逆转走向强化管制。

分析人士说,以蚂蚁为例,虽然官方要解决的是网络金融业历经“野蛮生长”后所衍生的风险,但中国经济走弱导致中共对于社会稳定与统治正当性的焦虑感上升,恐怕才是这一波强化社会控制、收紧网络言论背后的根本原因。

但掀起监管风暴的粗暴手法恐引发更多负面风险。张锦俊告诉美国之音:“经济下行之后,它(中共)就会更在乎社会稳定跟控制,(紧缩)控制的时候,它就会继续恶化国际的开放性、多元性,然后就会让经济再继续往下走,形成恶性的循环。”

欧美各国也同样面临数据跨国流通,导致情报外泄的风险,但张锦俊说,美国政府选择向企业示警,而非直接筑起高墙,就是担心过度介入市场。相较之下,中国政府选择强势管制,无论在学术圈,还是在商界,都恐将造成寒蝉效应。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