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9:12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美国媒体评中国 (2009年11月25日)


以下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11月25日发表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的文章,题目是“对美国就业问题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文章说,“奥巴马总统表示,作为重新启动美国就业机器计划的一部分,他要‘重新平衡’美中经济关系。他在今年9月说,‘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时代,让中国向我们出售各种产品,我们只是掏出一大把信用卡,或动用住房净值贷款买中国产品,我们自己却不向中国出售任何东西。’奥巴马总统希望中国会有上亿的消费者出现,从而弥补美国消费者不能再继续借债花钱的局面。”

赖克的文章说,“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不错,中国市场巨大,而且在继续快速增长。到2009年,中国的电脑销售额仅次于美国,其中许多购买者都是第一次买电脑。中国的手机用户人数已经超过美国。除了运动实用车之外,中国消费者去年购买的汽车跟美国人一样多。”

赖克的文章说,“即使在美国政府出资拯救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时候,这两家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在猛增。保洁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中国人把保洁公司产品看成是中国品牌。假如中国经济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增长,而且经济增长的实惠能够让13亿中国消费者得到一些,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销售市场。中国人要开十亿多辆汽车,将是地球上出产的任何东西的最大买主。这也就是说,美国可以由此获得成百万的出口业就业机会。对吗?不对。”

赖克的文章说,“事实上,中国正在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重新平衡’。中国的生产能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消费者的收入跟中国经济规模的比例在不断缩小。去年,中国的个人消费额只是占中国经济的35%。10年前,这个比例则是接近50%。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投资增长了44%,而10年前只是增长35%。”

赖克的文章说,“中国在资本支出方面就要超过美国,但中国的消费支出只是美国的六分之一。中国的公司把它们持续增长的利润重新投资,增加生产能力,增加更多的工厂,更多的器械,以及新的技术。中国6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被用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而不是增加消费。”

赖克的文章说,“这种生产能力假如不是到中国消费者那里,又能到哪里去呢?只能变成是对其他国家的净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有关人士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吝啬提出了很多的解释。中国的社会保障网依然不足,因此,中国的家庭必须有足够的储备以便应付医疗、教育和退休的需要。中国年轻男子大大多于年轻女子,因此,中国有儿子的家庭必须积累足够的资产,以便能在婚姻市场上竞争。中国社会在迅速老化,因为政府一直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结果导致中国人家要抚养很多老年人。”

赖克的文章说,“但一个更宽泛的解释是,中国是生产取向,而不是消费取向的。中国希望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生产国。中国还希望在先进技术生产方面领先。美国希望保持领先地位,但我们的经济是消费取向,而不是生产取向的。”

赖克的文章说,“北京还希望创造更多的就业,因此中国会继续依赖出口。每年中国都有数以千万计的穷人涌入大城市寻求报酬更好的工作。假如他们找不到工作,中国就可能出现动乱。大规模动乱是统治精英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这个统治精英群体宁愿制造更多的出口就业机会,并付出为外国购买者提供津贴的代价,也不愿意让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出现国内就业不足的风险。”

赖克的文章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出口政策其实是一种社会政策,其宗旨是维持安定。尽管奥巴马行政当局反复恳求,中国还是要继续维持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这对中国来说是代价高昂的,但就工业和社会政策而言,中国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

赖克的文章说,“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是,美国和中国都有过多的生产能力,都可以生产出太多的东西,让中美两国的消费者买不完,买不起。美国的问题根源在于国民总收入的一个越来越大的份额到了最富裕的人那里,导致中产阶级的购买力相对降低,除非他们举债消费。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但中国的问题是普通大众享受到的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成果转化成了资本投资。”

赖克的文章最后说,“中美两国社会都受到生产和消费脱节的威胁。在中国,这种威胁是社会动乱。在美国,这种威胁是持续的衰退,加上不断加剧的贫富悬殊,有可能导致政治反弹。”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http://www.nytimes.com/2009/11/25/opinion/25iht-edreich.html?_r=1

****

以上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