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5:37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中国新冠疫情卷土重来 政府躺平 民众淡然


北京街头一名女子骑车路过墙上张贴的预防新冠病毒宣传画。(2022年10月26日)
北京街头一名女子骑车路过墙上张贴的预防新冠病毒宣传画。(2022年10月26日)

继2022年底中国结束清零政策全国新冠疫情大爆发之后,近期中国又再次面临新冠持续感染高峰,甚至出现病人求医寻药导致医院爆满的现象。不少患者之前已经历感染,如今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再次感染,但是大都症状较轻,并没有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然而,医学专家对于中国目前没有有效疫苗和放弃统计的做法感到担忧,认为这无助于应对将来的持续感染。

全国各地感染新冠持续增加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对当前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新形势发表研判观点。他说,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

资料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资料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钟南山介绍,根据预测模型,第二波疫情4月中旬起峰,5月底波峰约4000万/周,6月底波峰约6500万/周。不过他也提醒,这是基于模型的计算预测,“可能不准”。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20周(5月15日至21日)疫情周报,统计发现,北京市新冠报告发病数已连续四周位于榜首,其中第20周的报告发病数是第17周的近4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5月26日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总体上看,二次感染发病时间相对更短,发热时间、热度都比初次感染轻。

家住福建泉州的林先生(应本人要求隐去真实姓名)在2022年12月中旬第一次感染新冠,时隔5个月之后再次中招。

林先生告诉美国之音:“我在5月19号的时候开始有两天咳嗽。然后咳嗽稍微多了一点点,我就感觉有点奇怪,因为并没有乱吃什么东西。然后有点发蒙,很疲惫。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头,症状这么重,赶快确认一下。真的,不到20秒两道杠就出来了。”

对于自己二度中招,林先生表示心情很平静。“这个东西跑不掉。因为已经放开了,舆论说高峰期会在6月底到来,我只是提前迎接了而已。我觉得不要太难受就好,没有发烧,都还好。这个症状维持到现在,还有咳嗽。我离第一次感染刚好是5个月,上次严重很多,发烧,头疼,还有失去嗅觉。”

林先生说,周围二度感染的人还不少,也有第一次感染的。但是据他观察,第二次感染的人群普遍症状比较轻,而且大部分也都懒得去测核酸或者抗原,自己扛一下就过去了。

林先生说:“这个大流行挡不住。现在得病发作的人症状会弱一点。现在人都不把它当一回事,都正常活动,一点防护都不做。也没有人戴口罩,现在戴口罩会热死。我们这里非常热,都35度左右了。”

林先生尽管自己心情比较平静,但是有点为家里的老人担心。“我本来不想测,但是测一下没坏处,因为我爸我妈年纪大了,如果我知道自己真的中了,我就不去多接触他们。因为他们不像年轻人那么能扛,万一走歪了一点,可能更加麻烦。”

从湖南老家出差到北京的张先生相比之下情况更为糟糕:他因为症状严重不得不入院治疗。张先生曾经去年12月在和一位患者密接之后出现过短暂的症状,但是当时抗原检测未显示阳性,所以他不是很确定这次到底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感染。

张先生于5月中旬前往上海和北京出差,中途经历铁路飞机长途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所以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被感染。在北京入住酒店后的第二天,张先生感觉浑身酸疼,但是他以为是吹空调过多导致感冒。张先生接下来照常和朋友们吃饭喝酒,但是越来越疲惫,以至于和朋友再次聚会的时候“瘫在那儿什么也干不了”。

怀疑自己中招的张先生第二天拿了朋友的抗原试剂检测,立刻出现了确认阳性的两道红杠。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张先生持续发烧,浑身酸痛,最高体温达到近39度,不得不做了去医院的决定。第一家医院的医生采取了“劝退”的态度,告诉张先生“全国人民都这样,根本不用看,回家吧”。

张先生回家之后又度过了煎熬的4天,经历了失眠、失去胃口和反复发烧。他告诉美国之音:“我实在是扛不住了,于是又去了另一家医院。”这次,医生在测了血氧体温和各种化验之后,建议张先生住院。

刚入院的张先生立刻服用了医生开出的辉瑞公司开发的抗新冠药物帕克斯洛维德(Paxlovid),症状马上得到了缓解。“中午把药吃了,到了晚上就觉得有所缓解了。到了第二天早上发现我能够吃比较复杂的食物了。能够吃一个鸡蛋,一个烧饼,胃口得到了释放。确实是让人觉得很神奇。而且吃了药之后,不仅是能吃饭了,体温再也没有上来过。”

虽然这次饱受煎熬并且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张先生表示自己并没有过于意外。“我倒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因为一直在关注新闻,很早之前就有医生预测还会有二次感染,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所以我有心理准备。我最大的震撼是,自己怎么会这么严重,以至于要来住院,还要去接受这么大型的治疗。我没想到自己这么年轻,身体状况也没那么差,结果还引起这么严重的肺炎的结果,这让我比较吃惊。”

资料照:上海一家医院急诊室里的新冠病人 (2023年1月4日)
资料照:上海一家医院急诊室里的新冠病人 (2023年1月4日)

医院人满为患现象再次重演

尽管张先生这次入院过程相对顺利,他也观察到了床位紧张的现象。他告诉美国之音:“医院的状况是目前床位已经严重的不够用了。我所在这个医院,所有的感染科病房已经住满了,而且排队排不上号。医院已经开放了其他科室的病房,给到了感染科,实际上已经是超额了。我有朋友的父母在航天医院附近居住。结果航天医院一直排队住院住不上,而且医院没有小分子药,要自己去购买。现在从周边朋友反映来看,北京的床位已经严重不足了。”

一位位于浙江温州的网友在微博发帖说:“凌晨1点多,一家市级医院急诊排队的人从室内排到室外,就诊的基本都是新冠阳性,大部分人是二阳,少部分人是一阳。看起来这一轮阳性已经大爆发,阳过的人得准备再来一次了。”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认为,中国当下的持续感染用“集中爆发”来形容并不是十分精确,而且中国和美国的情况没有太大差异。金冬雁告诉美国之音:“美国是在去年的时候有一次大海啸,以后呢一直也会有这些个小的波动。你说这是一波,也是可以的,但是人家早就不当一回事了。有些地方把一波一波说的比较清楚,有的不太清楚,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件大的事情。”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

金冬雁教授说:“实际上看这个数据,美国在去年大海啸以后,已经经历过大概一二三四个峰了,但是每个峰是越来越小的。中国媒体特别注重这个而已。其实这个情况跟美国和其他地区没有大的分别,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美国来得早。美国在2021年底就已经开始来了个大海啸。中国是在2022年底才来,只是比人家晚了而已。”

对于钟南山“6月底每周6500万感染”的预测,金冬雁认为无需过分解读。“预测谁都可以预测,你可以按照各样的东西去预测。你要问我,我可能说现在就在高峰。到底它是在往上走已经达到顶峰,还是往下走,谁也不知道,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可能五月就已经高峰,也可能现在正在发生。”

金冬雁比较香港和美国的情况时说:“在大海啸以后,香港经历过三个小的波。隔几个月就有一个小波,但是大家早就不当一回事。美国其实也一样,就更加没人注意了。”

金冬雁认为,尽管民众无需恐慌,政府的“躺平”态度也非常不可取。“它现在是彻头彻尾的躺平。全世界没躺平就它躺平。它也不能完全躺平,但是也很接近躺平。”

金冬雁教授说:“中国的情况现在就没有报告,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它也是想学美国吧,但是它学得学不来我们不知道了。中国第一是没有人去打疫苗。第二个是没有储药。无论是帕克斯洛维德,还是他P(仿制)了一堆药。P了一堆药也没人生产出来,真的想用用不到。这个其实是很不理想的。”

张先生告诉美国之音,他周围的朋友对于二次感染情绪上普遍比较放松,并没有出现以前的恐慌,但是他自己觉得大家并没有足够吸取上次大爆发的教训。

他说:“我的临床医生是一个社区医院的负责人。他说现在上面的指导意见就是,如果有病人来了就给他们推荐布洛芬,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等等。我问他有没有把中老年人和重危病人分开给一些指导,他说没有。我觉得这是让人忧虑的一点。你本来有那么丰富的经验,把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进行深层次和针对性的治疗,显然这次政府的指导没有做到,还是令人忧虑。”

他认为,政治因素可能在中国的应对方式上有影响。“可能对病毒的溯源始终是个压力,对病毒的恐慌始终是个压力,他们可能有意识淡化这个,可能又陷入另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经验都没用得上。”

在5月23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做的一期关于新冠溯源的访谈节目中,中国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前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说:“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怀疑,这就是科学。不要排除任何可能性。”

中国官方向来对实验室泄露一说表示斩钉截铁的否认,尽管高福已经不再担任疾控中心主任一职,但是作为前政府官员,他的“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的态度依然让人耳目一新。

评论区

VOA卫视(直播)

请稍等

没有现场直播

0:00 0:00 直播
欢迎在YouTube直播聊天室参与节目讨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俄朝高层紧密互动,习近平卷入“邪恶轴心”?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4:2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4/16 【时事大家谈】《台湾关系法》45周年 修法迫在眉睫?日本强势回归 习近平是幕后推手?嘉宾: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主任吴崇涵;台湾制宪基金会董事宋承恩;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