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43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艰辛与成就:华裔美国人的移民之路(2):排斥和接纳


艰辛与成就:华裔美国人的移民之路(2):排斥和接纳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6:31 0:00

艰辛与成就:华裔美国人的移民之路(2):排斥和接纳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伟大的艺术和建筑,先进的科学和医药,深刻的哲学和宗教等等。但是,他们移民到美国以后却发现自己成了陌生土地上的陌生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各种艰辛,饱尝了社会偏见,但是他们直面逆境的勇气教人击节赞叹,他们非凡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佩。

这些华裔美国人一面承受着艰难困苦和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一面参加了美国铁路的修建、投入了美国争取自由的多次战争、创办起各种华裔的团体和机构、给美国主流社会引进了形式新颖的艺术和医疗门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创建了具有非凡开拓精神的实业,为美国经济的成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美国华裔故事鲜有人知。《艰辛与成就:华裔美国人的移民之路》将为您完整展现。

大家好,我是高圣远。欢迎大家观看《艰辛与成就:华裔美国人的移民之路》的第二部分。对于来到美国西海岸的华人移民来说,加里福尼亚淘金热之后的25年可谓是大希望与大失望并存的年代。旧金山地区最先有一批中国城迅速发展起来,为华人教育、服务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中国城至今仍然是华人的骄傲。

但是,那25年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发生了一次内战;修建了连接东西部的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西部的萧条使美国华裔成了一个最容易的替罪羊。对他们来说,那是最为艰难的年代。

容闳--中国留学美国第一人

华裔美国人社区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视教育。耶鲁大学率先向华裔学生敞开了校门。

1854年,容闳成为第一位从美国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

今天我们随便到任何一所大学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一些关于早期华裔美国人就读大学的记载。事实上,美国的各个民族中,最重视教育的莫过于华裔,教育最成功的非华裔莫属。教育的成功让华裔美国人在21世纪获得了高于一般公众的中位家庭收入。随着第一波华人在19世纪中期来到美国,华人家庭就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他们马上送孩子去上学。最初,有一个男孩儿把目标定的很高。他就是容闳。容闳是第一位从美国大学毕业的华裔学生。这所大学就是知名学府耶鲁大学。容闳的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华裔。

耶鲁大学1701年建于康涅狄格州。从建校之初,耶鲁就面向所有族裔的学生。该校还向海外派出神职人员。萨缪尔·罗宾斯·勃朗是耶鲁大学派往中国的一名牧师。在勃朗牧师的帮助下,容闳最终成为了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

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了美国籍。四年以后,也就是1854年,容闳毕业,成为在美国高校毕业的第一名华裔美国人。毕业后,容闳返回中国,经营茶叶和丝绸生意。不过,他的理想是找到一种办法,让更多的中国人和他一样也能够去美国接受教育。

1872年,容闳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市成立了中国教育使团,专门为留美的中国学生服务。从1872年到1881年,该机构向美国输送了120名留学生,其中21人上了耶鲁。

容闳实现自己的梦想后返回中国参加社会和政治改良活动。1898年,中国新继位的皇帝下令逮捕了像容闳一样的改良派人士。容闳的人头悬赏金是七万美元。他逃到了英国控制的香港。容闳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入境美国时却遭到了拒绝。在朋友的帮助下,容闳才通过秘密渠道进入美国。之后,他一直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直到去世。

容闳1912年去世,他生前看到了不少华人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为接纳他们的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各种贡献。

美国华裔从一开始就懂得,自己如果要在崇尚创业精神的新国家站住脚,就必须要有经济支持。这种经济支持的模式就是中华总会馆这样的知名团体。

1854年,中华总会馆——华裔美国人的代表

这栋楼曾经被人称为旧金山中国城的白宫。这里掌控着华人社区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它的管理机构为新来的华裔移民在旧金山等西岸城市站住脚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颇负盛名的中华总会馆就设在这里。

没有这些机构,就不可能有华人在西部获得的成功。他们的成功最终为美国华裔在20世纪后期所取得的大量的非凡成就打下了基础。

19世纪中叶,华人到达加里福尼亚以后就发现,这里机会遍地。不夸张地说,在溪流里就能够找到黄金。随着城镇的兴起而出现的经济机会之多是遭受战争蹂躏的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华人移民也发现,美国对食物怪异、穿着奇特、习惯不同的外来者普遍投以怀疑的目光。他们也时常遭遇种族主义和暴力行为。面对这样强烈的歧视,如果没有中华总会馆提供的帮助,新移民可能根本无法生存下来。由六个福利社团组成的中华总会馆帮助新移民在美国生存了下来。

“中华总会馆”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这种风俗的名称是“公祠”,也就是“宗氏祠堂”的意思。这些组织为同一姓氏的人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地方。

“公祠”只是在美国才有了一层新的意思,就是“公司”,他们成为美国整个华裔社区的支柱。他们帮助新移民开办生意、解决纠纷,最重要的是,跟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偏见、和城市以及各州通过的排斥华裔的法律进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华人社区变得强大起来。

中华总会馆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已经扩大了许多倍,他们是美国华裔的代表。但是,中华总会馆这个名字仍然指的是150多年前成立的那个综合性组织。

约瑟夫·皮尔斯是最早穿上让人感到骄傲的美国军服的许多华人中的一个。

华裔在1862年美国内战中

1861年爆发的内战给美国带来了分裂的危险。

在这场战争中,北方的目的是维护联邦,废除奴隶制,而南方则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保留黑奴制。但是,对于美国的最新的移民—华裔美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好像跟迫使他们逃离中国的战争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是大规模的暴力和无尽的杀戮。尽管如此,这些华裔移民们并没有逃避,他们为了他们新的国家勇敢参战。

没有人知道交战双方有多少华人参军。但皮尔斯的故事还是有些代表性的。皮尔斯1842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十岁来到美国,当了一个农民。1862年,他加入了康涅狄格州第十四志愿步兵营的F连,参加了内战中的两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的战役--安提耶坦之战和稍后的盖底斯堡之战。在盖底斯堡战役中,皮尔斯勇敢率领一个排向南方军队的一组神枪手发起进攻,并消灭了这股敌人。皮尔斯后来晋升为下士,于1865年战争结束时从联军退役。

内战之后,华裔美国人积极参加了美国所有的战争,并表现卓著。1916年,500名华裔美国人在人称“二十一点”的美国将军约翰·潘兴的率领下对墨西哥农民游击队进行长途追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两万多华人加入美国的各个军种,为摧毁法西斯集团做出了贡献。在美国本土,有不少华裔女性参加了国防工业,比如造飞机和枪弹。

在21世纪,华裔还参加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战争,表现出色。皮尔斯在内战后成了一位银匠。他于1916年1月3日去世。

如果没有六千名勇敢的华裔美国人参加西部横跨美国铁路的修建工程,美国要成为工业化强国的时间肯定会大大推迟。

1865年,华裔劳工修建东西大铁路

在内战期间,许多华人矿工在西部自由州加里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开采金银帮助北方。战争需要钱。战后,美国要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也需要钱。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把这些财富运送到东部的工厂?答案是,修建横跨大陆的铁路。有人又要问:谁来修铁路?这时,华人再次挑起了重担。

没有这些华人的技术和决心,连接美国东西部的铁路网根本不可能在美国历史的这个最重要的时刻建成。没有这些华人,美国不可能一举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为了修建美国第一条东西大铁路,美国成立了两家铁路公司。联合太平洋公司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开始由东往西推进,而中央太平洋公司则从加里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自西往东推进。东西铁路的目标是把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旅行时间由六个月减少到六天。

中央太平洋公司的任务是两家公司任务中最艰难的,他们要在内华达高耸而崎岖的大山中用炸药开道,那里百英里范围内地势升出七千英尺。要完成这个巨大工程靠的是人力。但白人喜欢开采黄金,喜欢做农业,不喜欢修建铁路这种危险的工作。于是,这家铁路公司向华裔社区发出了号召。

中央太平洋铁路总裁利兰·斯坦福写道:“我们雇来的劳工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华人,他们在加里福尼亚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没有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伟大的国家工程中西部的这一部分。

大约六千名华裔劳工参与了内华达山脉中地势最复杂地区和犹他州炎热而贫瘠沙漠地区的铁轨的铺设。他们通过自己艰苦的劳动,并利用他们在中国掌握的一些技术完成了这个工程。华裔劳工每月的报酬是28美元,低于白人劳工。尽管如此,他们坚持了下来。

最后,华裔劳工1869年在两条铁路连接的地方犹他州的海角点获得了一项荣誉:他们在这里铺下了最后一根铁轨。自从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以来,美国就梦想着要铺设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现在,梦想成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六千名华人劳工的英雄业绩。

1882年国会通过《排华法案》

排华法案是美国政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阶段。

1882年,美国第47届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其序言写道:法案生效后,华人劳工移民美国被冻结。冻结期间,中国劳工进入美国都属违法。

美国移民历史翻开了丑陋的一页。工业家克雷·弗里克说,是廉价劳工和从海外输入的劳工们用他们的肩膀扛起了美国的工业实力。

新移民或许不识字,或许很无知,但他们总是学得很快。

1848年来到加里福尼亚淘金的第一批华工遭遇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很快被迫离开了金矿,去做一些收入低的低等工作。华工在建设西部铁路网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正因为如此,华工们参加了在犹他州海角点举行的东西铁路竣工仪式,目睹最后一根金钉打入路基的过程。

但是,1873年经济下滑,华裔受到巨大的冲击。在那十年中,美国的移民问题首次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并持续至今。像亨利·乔治那样的人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仇华浪潮。乔治把华人形容成:

彻头彻尾的异教徒、奸诈、淫荡、胆小、残酷… 他们的道德标准和他们的享乐标准一样低…他们有着东方人的一切邪恶。他们外表整洁,但习惯肮脏。他们居住的地方恶味刺鼻,是瘟疫理想的滋生地。

排华法案通过后,美国领导人认为被华人抢走的工作会回到白人工人的手中。但是,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上的程度更加严重,引进没有受过教育的新移民劳工的做法持续不断,直到现在。眼下,对劳工的偏见转向了拉美劳工。至于华人,排华法案在1943年被废除,此后美国许多地方的华人文化得到了发展。

1884年,华裔夫妇挑战公立学校歧视华裔

最早为华裔美国人的平等权利进行抗争并获得成功的华人是勇敢的旧金山华人夫妇赵洽和玛丽。

1880年代美国西部经济严重衰退,社会上对华人的态度充满敌意,特别是在加里福尼亚州,美国华人与白人竞争工作机会。

白人开始对华人构筑法律障碍,排斥华人进入专业性职业,不让他们从事简单劳动,又阻碍他们接受教育。所以,1884年居住在旧金山的赵洽夫妇为女儿赵远香(美媚)上学受阻状告法院获胜,轰动一时。这就是《赵洽诉赫尔利》的案子。

赵洽夫妇出生于中国,1860年代后期来到加里福尼亚。两人在旧金山中国城相识,1875年结婚,然后定居下来追求他们的美国梦。经过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和努力学习,他们终于成功地使自己的家庭进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

赵洽做起了自己的生意,在旧金山繁忙的中国城办起了一家搬运公司,为华人商家服务。他还在旧金山大清帝国领事馆做翻译。玛丽是一位成功的摄影师,擅长风景、人像和景物的拍摄。

赵洽和玛丽两人对成功的秘诀--努力和教育--有着深刻理解。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当旧金山春谷学校以华裔为由拒绝接纳他们有公民身份的大女儿的时候,夫妇俩非常愤怒。

赵洽和玛丽向旧金山教育理事会提出了诉讼。玛丽在给学校董事会的信上说,“我知道你们会采用各种借口拒绝让我的孩子就读公立学校。请你们告诉我!生为华裔是不是一种耻辱?我们是不是都是上帝创造的?你们有什么权力因为我孩子是华裔的后代而拒绝她入学?”

1885年1月,加里福尼亚高等法院法官麦圭尔认同赵洽夫妇的看法。他说,“公立学校拒绝录取一个出生在华裔家庭的孩子违反了州的法律和美国的宪法。”

同年,加里福尼亚高级法院维持了麦圭尔法官的判决。但这家法院还进行了补充,提出“隔离但平等”的原则适用于华裔学生。这项原则允许旧金山公立学校董事会建立一所单独的亚洲学校,远香和其他所有华裔孩子只能就读这所学校。

虽然在19世纪旧金山的华裔孩子只能去“隔离平等的学校”读书,但华裔家长依然坚持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到1950年代,美国全国的公立学校终于开始普遍接纳华裔学生。现在,美国高中的华裔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比如SAT考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

至于赵洽一家,他们的女儿远香和她的弟弟弗兰克是华人小学最早的学生。这所学校是在1885年4月开始招收学生的。十年后,赵家搬到了伯克利,那里的学校接纳各种族的学生。赵家最小的女儿格特鲁德在伯克利一所公立学校完成她的学业。

在本节目的第三部分,华裔美国人从旧金山大本营向外扩展到美国全国各地,他们办起了自己的生意,治病救人,另外还在佛罗里达建起了柑橘产业,展现出他们了不起的创业才能。谢谢大家观看《艰辛与成就:华裔美国人的奋斗之路》。我是高圣远。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