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39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从人性化角度化解台海冲突 “海峡寻新”提供两岸年轻人对话平台


2023年4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船只驶经距离台湾最近的福建平潭岛附近海面。(法新社照片)
2023年4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船只驶经距离台湾最近的福建平潭岛附近海面。(法新社照片)

近年来台海紧张引起全球关注,围绕这个主题涉及的多半是地缘政治、战争与军事演习的讨论。一个成立近20年的公民倡议寻求通过在美国的海峡两岸华裔年轻人对话,将可能发生的冲突做人性化的理解,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有学者说,这些交流对话或许短期内无法产生影响,不过长期积累后或可把握政治机会发挥积极作用。

曾任联合国高级调停顾问的美国俄亥俄州肯特(Kent)州立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院副教授新井立志(Tatsushi Arai)博士,在2005年创立了“海峡寻新”(Strait Talk)的跨海峡两岸新世代对话,希望透过在美国大学就读的来自中国、台湾和美国华裔青年新世代,以“互动式冲突解决”(Interactive Conflict Resolution)对话,为台海两岸关系的和缓寻求人性化的冲突解决途径。

多国对话运动增进理解

“海峡寻新”最早是在美国布朗大学举行,后来扩展到华盛顿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州的伯克利大学和台北的校园,新井教授称此为一个“多国对话运动”(A Multi-National Dialogue Movement),如今参与过此一对话的上千名校友遍布各地政府部门、私企、学术界、非盈利组织和媒体等。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台湾教育学术中心上星期(11月2日)在一场讨论中介绍了这个由公民社会发起的倡议,由发起人新井立志教授及参与过此一对话的两位代表:在咨询公司欧亚集团任职的申奥(Ava Shen)与在全球台湾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吴至芳(Adrienne Chih-fang Wu)分享了她们的经验和心得。

在2005年创立“海峡寻新”对话平台的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副教授新井立志。(2023年11月2日,美国之音锺辰芳拍摄)
在2005年创立“海峡寻新”对话平台的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副教授新井立志。(2023年11月2日,美国之音锺辰芳拍摄)

新井立志指出,他设立这个倡议的目的是希望让新世代的年轻人透过20到40小时包括个人成长背景介绍的闭门讨论,以对话和交流去理解两岸关系紧张的源头,再进一步尝试研拟解决冲突的行动方案,参与过此一对话的年轻人也在毕业后能够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的网络。

新井立志说,他曾在2007到2009年参与中东调停时对哈马斯领导提到两岸关系的例子,告诉他们即便涉及冲突的双方没有共识存在,还是有可能不让战争发生。

“我的确提到台湾海峡的情况,那虽然不是一个解决方案,不过我说还是有可能的,那就是即便完全没有达成任何共识,但至少没有枪战发生。我们对此与哈马斯领导人有非常激烈的讨论,”他说。

如同中东问题一样,新井立志说,如果不将两岸关系人性化、没有从人性的需求而只是以零和角度的计算来看待两岸关系,那么双方就很可能朝目前中东局势的方向发展,因为尽管历史遗留的问题难以解决,但冲突双方还是应该营造更多的理解。

盼听不同人不同背景的不同故事

出生于河南郑州、15岁来美就读高中和大学的申奥说,她在中国学到的历史事件,包括韩战在内,和在美国学到的版本不同,这引起她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学时代首次到台湾她便从台湾的历史教育者去理解台湾如何教导学生历史,那开启了她对参与“海峡寻新”的兴趣。

“因为我想要听听那些从不同地方来的不同个人的不同故事。作为在中国大陆生长的我来说,我并不完全真的理解在台湾长大是什么样子,”申奥说。

她说,作为一名在美国已经居住一段时间的中国公民,她很希望能帮助那些一开始可能对许多事情有不同看法的人做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吴至芳母亲是美国人,父亲是台湾人,18岁以后就到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念大学和研究所,也曾在台湾教过英语。她说,她对身为一名台湾人的“强烈感受”来自于她的家庭和祖父母。

吴至芳说,由于家族从日本占领台湾前就在当地居住,所以身为台湾人对他们的意义来自他们的特别背景。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听到我的表亲说过我们是中国人,我的祖父母对此感到非常生气。我的父亲告诫我说:永远不要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是台湾人,”她说。

受威胁时会更保护身份认同

当时完全不懂这件事涉及的地缘政治背景的吴至芳说,她不懂为什么她必须说她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当人们问她两者有何不同时,她也完全不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后来她对真正去理解和认识台湾有着那么浓厚的兴趣。

“当我搬到台湾去教英语时,我爱上了在台湾居住,那时我才意识到哇,这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专注于研究文化政策和软实力的吴至芳说,这也是“海峡寻新”这个对话平台吸引她的原因,因为她想要从那些已经在台湾生活的人了解身为台湾人的意义,她认为那样才算比较正宗。

乔治华盛顿大学举行“海峡寻新”对话讨论座谈,左起对话创始者新井立志教授、“海峡寻新”参与者申奥、吴至芳,以及主持座谈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杨大庆。
乔治华盛顿大学举行“海峡寻新”对话讨论座谈,左起对话创始者新井立志教授、“海峡寻新”参与者申奥、吴至芳,以及主持座谈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杨大庆。

不过在主持讨论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杨大庆提到,吴至芳从一个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趋向台湾人认同,与一些华裔美国人也有趋向中国身份认同的趋势类似,这似乎显示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流动”(fluid)的,但一些台湾民调显示,近年来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而非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正在增加,看起来又好像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零和性、无法重叠的。

对此吴至芳说,她同意身份认同是流动的,但她在修冲突解决的课程时也学到,“威胁”对人们的身份认同有所影响,当身份认同受到威胁时它就会变得更为显著和重要。

“我绝对认为一旦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那会使人们更保护它,也更愿意去捍卫它并支持它。”

透过对话分享不同观点和期望

申奥在会后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正因为政治局势的紧张,民间就更应该增加文化交流,“海峡寻新”为海峡两岸和美国的青年提供一个场合让大家能真正对话。

“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就没有这种场合,即使在美国、在华盛顿都没有很好的场合、一个很安全的场合让大家能够来彻底的沟通,来了解对方的背景、了解对方对两岸形势的看法,以及大家对两岸关系形势的一些期望。”

对于在对话交流中是否会有希望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立场的情况,申奥说,并没有这种情形,反而让她感到意外的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都有所不同,她非常享受听到“台湾同胞”讲述他们在台湾成长和生活的故事,大陆同学也分享他们在大陆学到的台湾、以及他们所向往的台湾是什么样子。

“我们这个‘海峡寻新’并不是说让大家、所有人在对话后都有一样的观点。我们的期望是让大家都能分享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都能学到不同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去过中国大陆或是台湾,不太了解大家到底心里面是怎么样想的,还有一些大陆和台湾同学有时候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海峡两岸这个对话为什么必须要包括美国同学进来,然后这些问题都可以一起讨论,”她说。

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是否保持乐观,申奥说,虽然她个人看法较为乐观,但也认为必须脚踏实地,因为这种对话并不是要让大家过于理想化。

“我们对话的时候都会一直知道说,现在的情形是比较严峻的,但我们在对话结束时都会让每一个参加对话的人想一想,自己能为两岸做些什么,”申奥说,这可以小到自己和朋友聊一聊两岸关系,或是在大陆同学和台湾同学意见不同时如何居中调解等,她认为这些小作为都能有助于两岸关系达到更理想的境界。

长期积累对话可发挥积极作用

毕业于南京大学并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杨大庆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对于海峡两岸年轻人的对话是否能对政府政策带来影响的问题表示,这种影响不会是短期的,不过长期积累下来,或许在适当时机,例如台湾明年的总统选举,就有可能发挥积极作用。

“包括你讲的选举也可能选出一个领导人愿意有二轨、三轨的对话,那说不定它这样的一个论坛就会有一个比较积极、正面和直接的作用,” 专门研究日本与二战历史的杨大庆说。

反之,“如果换一个对这种‘海峡寻新’一样的两岸论坛反对的政治家,只要两边有一个那就不能对话了。所以要发挥作用便需要这种长期的积累,再视情况的变化抓住政治机会,”他说。

“你看现在在华盛顿,讲到台湾、中国,那就是打仗、那就是war game(兵棋推演),现在这里有一个这样的新的思路…就是要将冲突人性化…像他(新井立志)讲的,如果不能找到解决方案,那就会跟今天的中东、俄乌冲突一样,” 杨大庆说,无论如何,只要有这种对话交流,总是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更多的理解。

评论区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