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印度目前几乎拥有中国崛起差不多的条件--最多的人口、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与美国和西方的良好关系…… 事实上,自今年4月印度人口首次超越中国,跃居世界第一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印度可不可以同样利用规模优势,复制中国的经济奇迹?
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很有可能会缺席9月9日至10日在印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分析人士说,习近平若缺席将可能让印度更有机会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才是“全球南方”更合格的领导者。如何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更好发展是印度为本届G20峰会制定的主要议程之一。
“金砖五国”宣布纳入六个新成员国家,分析人士指出,“金砖国家”扩张的确显示这些国家倾向建立一个多极的世界,以便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如果中国和俄罗斯想借此推进反美或是反西方进程,却不那么容易。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星期五(8月18日)在与韩日领导人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美日韩峰会“不是有关中国的,中国不是峰会的目的”,但中国话题“的确出现”了。的确,自始至终,中国是峰会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在三方领导人强调要维护的“印太和平和繁荣”问题,还是台湾、南中国海、东南亚和供应链合作等具体议题,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星期五(8月18日)将在总统度假地戴维营接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和韩国总统尹锡悦(Yoon Suk-yeol)。分析人士指出,戴维营峰会意义重大,预示着美日韩三边关系的重大升级。美国高级官员说,美国希望借此次峰会进一步加强三边关系,并使其制度化,但又表示,不会有三边集体安全协议。中国指责美日韩“拼凑各种小圈子”,“加剧对立、损害他国战略安全”。那么,美日韩三国首脑会晤到底为什么让中国担忧和害怕?
美国高级官员最近对中国的访问都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虽然拜登政府官员继续强调与中国交流的重要性,但包括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在内的人称拜登政府的对华接触是“僵尸”外交。中国也表示,美中关系正经历严重困难。这是否代表美中之间只能走向“零和”了?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星期五(7月21日)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说,中国似乎认为美中两国关系“不绑安全带”,不设“护栏”,才会更加安全。 稍早时候,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同一个论坛上为拜登政府与中国的最近接触进行了辩护。他说,接触是为了其建立一个底线,以确保竞争不会陷入冲突。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星期四(7月20日)说,虽然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已指示他的军队“在2027年之前做好准备”入侵台湾,但习近平和解放军对能否有能力这么做依然心存疑虑。他还说,美国在重建在中国的情报网络方面已经取得进展。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约翰·阿奎利诺(John Aquilino)星期二(7月18日)在阿斯彭安全会议上说,美国对乌克兰的数十亿美元的武器支援并不影响美军在印太地区的行动,也不会影响美国向台湾提供武器。他还说,如果习近平要求解放军在2027年做好攻台准备,他的责任就是让美军做好准备,以威慑对方。在威慑失败的时候,战胜对方。
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的消息,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7月14日与印度外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雅加达会晤时,双方同意启动金砖国家扩员进程。金砖国家扩员,“去美元化”和建立金砖共同货币将是8月在南非召开新一届“金砖”峰会(BRICS Summit)的首要议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结束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为期两天的峰会。峰会发布公报重申中国对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构成系统性挑战。公报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亚太伙伴的对话与合作。中国对公报反应激烈,驳斥北约公报“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并表示中国坚决反对北约“东进亚太”。那么,北约究竟为什么转向亚太地区?北约对中国到底有哪些担忧?北约与亚太伙伴的合作又将如何影响中国?
美国星期四(6月29日)再次拒绝了中国再次提出的要求美国解除制裁以换取美中军方高层交流渠道的呼吁。分析人士说,就美中整体关系而言,虽然两军缺乏沟通对美中关系来说虽然是“危险的赤字”,但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双边关系持续下滑,双方无法就任何一件事达成一致,包括对事实的认知。
中国总理李强6月23日结束对德国和法国为期一周的访问。在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认定美国领导的西方对中国进行“遏制、围堵和打压”之际,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以及法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追求无疑让中国看到了从西方“围堵”中“突围”的希望。虽然中国官方表示李强对欧洲这两大经济体的访问是“传承友谊”和“深化合作”,但很多分析人士指出,分化美欧,阻止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应该也是李强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德法会成为中国的突破口吗?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政策又有哪些异同?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周日晚结束了为期两天对中国的访问。尽管美中双方都表示有必要稳定两国关系,但分析人士指出,双方的和平意图并不能解决两国之间的根本分歧。有分析认为,美中之间确实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但能否弥合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管控分歧。也有人认为,鉴于这种“结构性”紧张的存在,美中关系终将进一步恶化。
美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定于18日到19日前往北京访问。美国高级官员星期三(6月14日)强调说,布林肯此次访华的主要目标是与中国建立危机沟通机制,降低风险,但他们同时表示,并不期待此次访问会有大的突破。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此行应该试图为两国领导人今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期间会晤铺平道路,而且只有两国领导人实现会晤,美中关系才会真正有重启的机会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星期四(6月8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正在安排下周访问中国。拜登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日前表示,拜登政府寻求与中国对话是希望与中国建立类似美国和俄罗斯在冷战时期的危机管控机制,但对美中之间的合作前景,这位官员则认为“挑战巨大”。有专家指出,鉴于美中现在的结构性竞争,相比于合作,美中之间应该寻找建立“勉强容忍和克制”的框架,从而和平共存。
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星期天(6月4日)在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上阐述了“中国的新安全倡议”。“开放、包容、透明、平等 、法治、对话、和平和双赢”等美好的词汇充斥了李尚福的整个发言。不过,在发言结束后的答问阶段,中国能否言行一致就遭到质疑。
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星期六(6月3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上说,过去一年,美国和印太地区的盟友和伙伴在实现“自由、开放和安全的”印太地区愿景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现在威慑力强大”。主办“香格里拉对话”的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此前一天公布新报告说,虽然中国的军力还在发展,但美国及其地区盟友在安全方面的努力正在改变印太地区的军力平衡,使其重新向美国和盟友倾斜。
美中关系最近几日展示了“解冻”的迹象--美中商务部长进行了对话,在空缺4个多月后,中国驻美大使也抵美履新。5月26日(星期五)是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宣布拜登政府“投资、协同和竞争”的对华战略的一周年。专家们说,即便两国官员展开了互动,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并不会改变,因为“拜登政府相信这是应对中国的正确方法”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23日抵美履新。一些人认为,谢锋的到来是美中关系即将“解冻”的一个新迹象。但分析人士认为,鉴于美中之间“信任完全瓦解”,短期内改善关系“任务艰巨”, 但双方可以避开“原则问题”,从具体小事着手,甚至可以是“交易性的”,一步一步建立某种信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