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武汉作家方方在微博上发表了第一篇记录武汉封城的日记,随后这部日记由美国翻译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翻译成英文,在美出版。三年里,方方和白睿文因为这部《武汉日记》遭受众多非议甚至是人身攻击,“抹黑中国论”、“递刀子论”层出不穷。武汉封城三周年之际,白睿文接受了美国之音的专访,正面回应各种质疑。他表示,《武汉日记》遭遇的舆论风波背后是一场有组织的运动,凸显了当代中国的复杂性。他在新书《翻译、虚假信息与武汉日记:剖析方方事件背后的网络风波》中详述了事件始末,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思。
三年来,《武汉日记》的作者方方和英译者白睿文持续遭受网络暴力。白睿文表示,这场舆论风波凸显了当代中国的复杂性和分裂性,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拉锯战”。他认为,也要把这场风波放在全球政治的语境下来看,操纵舆论的人希望将公众注意力从防疫追责转向美中关系。
武汉封城已经三周年。记录下家乡恐惧、沮丧和希望的《方方日记》曾经引发千万读者关注,一场政治风暴随之而来,CIA、递刀子、抹黑中国等阴谋论甚嚣尘上,余波荡漾至今。日记英译者白睿文教授认为这是至少得到中共默许的有组织的虚假信息战役,官媒、社媒、学术圈重复着相似的论调。
TikTok正努力和美国政府达成安全协议,但美国各界对TikTok的审查与限制正层层加码。据路透社报道,TikTok在美国招聘安全顾问一事也已搁浅,因为美国政界反对由美国官员出任该职。人工智能专家称,TikTok很难消除美国政府的疑虑,就算与甲骨文合作也无法确保中国政府不会获取和利用美国公民的个人数据。
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 马斯克称它“好得吓人”。美国在AI技术上的新突破也彰显了美中AI发展方向的不同。专家称,中国不擅长“从0到1”的创新,而是喜欢“复制”美国的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做优化。中国发展AI首先考虑政府需要什么,因此人脸识别等可以用做社会监控的技术世界一绝。长期来看,AI算力受制于芯片,拜登对华“禁芯”影响重大。
中共善用“理论”粉饰政治,其“理论工作者”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群体,在理论口做一个“自由派”更是高危职业。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的李洪林被称为中共自由派理论旗手,他经历过“眼看是错误却要证明它是对的”的挣扎,经历过宣传口在政治斗争中“像地狱般”黑暗,经历过自己曾维护的党亲手把自己送进监狱。这些经历让他从一个奔赴延安的左翼青年,一步步看清“共产主义道路是一条死路”,也看到自由派在推动民主转型中的局限性。其子李少民回顾了父亲走过的道路,也谈及同时期的陈伯达、田家英、邓力群、胡耀邦等人在利益与良知中的选择。他说,在中共内部,“左”是安身立命的法宝,自由派注定是个悲剧。这一点,在习近平时代尤其得到印证。
节日季临近,全球供应链危机持续恶化。新冠疫情中工厂停产、集装箱短缺、海运费用飙升等问题恐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大冲击。有关供应链危机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今天我们请到加州发展服务部研究首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客座教授廖启宏教授、美国之音记者平章带来深入的分析。
自拜登政府上任以来,迟迟在美中贸易的问题上按兵不动,而是先花了数月对美中经贸关系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评估。在评估结果之上,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于10月4日发表了对华贸易政策讲话,并于上周五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举行了视频通话。这一系列的举动释放出哪些信息?拜登政府接下来的对华贸易政策会是怎样的走向?我们今天邀请了PNC金融服务集团资深副总裁、高级经济师叶文斌先生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客座教授、加州发展服务部研究首席廖启宏先生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拜登总统曾多次表示,21世纪最大的竞争,是民主制度与威权体制之争。如何让民主制度发挥最大功效?如何以实际成果来驳斥威权政府对于民主制度优越性的质疑?这需要民主社会的主体,也就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更高质量的政治参与,而参与的基础是对政治的了解、理解与思辨。从这个角度来看,“政治科普”尤为重要。台湾一家政治科普媒体“菜市场政治学”的联合创办人陈方理解与思辨隅近来在与美国之音记者平章的对话中,分享了他努力让政治学走进千家万户的历程。
拜登在周一参加了北约峰会,在公报中,北约组织首次将北京指定为构成“系统性挑战”。
一项饱受争议的中国对美投资项目近日再生波澜,德克萨斯州议员正努力通过立法阻止一家中国公司在当地修建风电场,以防止中国威胁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分析人士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事件将有增无减,预示着即使美国开启大规模基建将为全世界的公司提供投资机会和市场,中国企业也很难从中分一杯羹。
在上任即将100天之际,美国总统拜登4月28日来到国会发表联席会议讲话。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演讲中,拜登特意提到中国。他表示欢迎与中国的竞争,但不寻求冲突。他还强调将在所有领域捍卫美国的利益,尤其承诺要回击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继续为人权和自由发声。在拜登看来,与中国的竞争事关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是一场不能输的比赛。在他上任的头一百天里,他和他团队以审慎的态度打磨着自己的对华战略。分析人士指出,拜登的对华战略虽未完全成型,但已显示出既延续前任的政策、又有关键性改变的特点。
美国媒体Axios星期五(4月16日)报道,拜登总统或将提名资深前外交官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出任美国驻华大使。Axios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拜登政府对尼古拉斯•伯恩斯的审查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拜登总统或将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宣布包括驻华大使在内的多项重要外交职位提名。
美国国务院4月13日证实,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 F. Kerry)将于4月14日至17日访问中国上海和韩国首尔,讨论提升全球气候目标的问题。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来,首位美国高级官员访问中国。
在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的两月多月里,他先后签署了1.9万亿经济刺激法案,推出了2万亿基础设施计划,另一份造价或在1万亿左右的“美国家庭计划”也将在数周后出炉。这一系列开支计划是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州际高速公路并展开太空竞赛以来最大手笔的公共投资,在很多人看来,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大政府时代”的到来。
美国总统拜登星期三(4月7日)呼吁国会议员批准他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拜登说,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对未来的投资上跑到美国前面,“试图掌握未来”。上周拜登在宣布这项计划时也多次提到中国。他表示,他的基建计划目标就是要让美国赢得与中国的竞争。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上,美国不应该以中国为参照物。
美国总统拜登周三(3月31日)在宾夕法尼州匹兹堡发表演讲,公布了他总支出达2万亿美元的“美国就业计划”(American Jobs Plan)。这项计划是拜登经济复苏计划中的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基础设施、制造业、清洁能源、护理产业以及科技研发的投资。拜登在周三的讲话中强调,“美国就业计划”能够让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获胜。
美国总统拜登星期四(3月25日)举行了上任以来的首场记者会。在历时一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拜登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阐述了他对于美中关系的看法。拜登表示,他在上任后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长达两个小时的通话中向对方表明,美国并不寻求“对峙”,但美中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美国将坚持要求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公平竞争”。
拜登总统即将于3月25日举行上任以来的首场正式记者会,届时距离他宣誓就职已64天。这让拜登成为了一百多年来最晚举行记者会的新任美国总统。
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和工会长达20多年的“斗争”迎来了关键一战——在全美国的瞩目之下,阿拉巴马州贝塞默市亚马逊仓库的5805名工人正决定是否要加入工会,一旦投票通过,这将成为亚马逊在美国本土的第一个工会。
加载更多